2024年3月22日 星期五

佛陀的呼吸法

 2024安般念0310
我呼吸故我在



Roger 潑文

老師說:[我呼吸故我在]。 

認識自己,從了知自己的呼吸開始。

楊 潑文

謝謝Roger的潑文提醒

_ _ _ _ 

關於[我呼吸故我在]這一句,是緣取於:[迪卡兒]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




[迪卡兒],是哲學名家。

 

一般哲學理論上有一套推演,自己可以上網查看。

哲學理論的推演,我不懂。但我可以,以[覺知]的方法,模擬解讀為:
當我[思考]時,[自我存在]的[感覺],就發生了。 

這樣[存在]的思想,演化成[存在主義]的發生。影響後代哲學思想,極大。 

以[安般念]的立場,當[關心]呼吸時,身心的自我[感知]現起,[自我存在]感,也同樣發生。

聽說 (先師楊英風教授 在萬佛城 準備開設藝術系時 對我說)

1960年代?[宣化上人_渡輪法師],經常早上在[舊金山大橋]金山公園打坐,吸引了許多舊金山白人的好奇。其中不乏[存在主義]思想學者,他們也加入打坐的行列 聽聞佛法。

他們透過學習;體驗;實證[存在]。這些學者,以後都變成[萬佛城]的[高僧比丘]。

[禪宗]有一個習慣,[開悟]者,總要說說自己的心得,做個打油詩。其中一個故事。如下:

某禪師開悟時,說:[原來鼻子在這裏]。大概他經驗到[犀牛角]了?

其實,只是一時體驗到,鼻子的[存在感]。 

我呼吸故我在],就是這樣而來。

存在],在佛教史上,演化成[有宗],而 某些超越[],體驗[]的行者,又成就了[空宗]。

有宗][空宗]爭論不休,都是一己之[]的一時[體驗]。
(可參考 印順法師的[印度佛教思想史])

 大家;新來的朋友, 

 希望您,
很快體驗到;[原來鼻子生在這裏]。

我呼吸,故我存在。

體驗到[明觸點]。 開發[名色分別智]。


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關於明觸點

 佛陀的呼吸法2024安般念0302


昨天,餘閒師兄[自在光明]的潑文中,也提有[明點]二字的[名相]。安般念的行者,對於[明點]也有不同經驗與解讀,必須釐清說明。

當行者[正直其身,作意面前]時,所謂[作意面前],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與人中]之間。
因為注意力的投射,鼻頭人中之間,會產生一種很[明顯的實體接觸感]

這個[明顯的接觸]感。是安般念行者首先[了知]呼吸進出的工具。

安般念行者,帶著這工具,行住坐臥中,[了知呼],[了知吸]。從而[了知喜],[了知樂],
更而[了知心]。如是[了知身心]。更而[了知五蘊]。[了知五蘊皆空]。請參考[經集 犀牛角經]

這個[明顯的接觸點]是一個[實體點],我們稱之爲[明觸點]

 

「明觸點」是一個工具,確是安般念執行了知的[槓桿]。

[明觸],在禪修過程上,常常是一個關鍵。在許多禪修體驗上,皆可能發生。但不一定在鼻端人中處,可能在身體的任何一個地方。

[明觸點],不是只有我說說,其他道場也強調。

 一貫道,

雖不主張「修禪」,但也主張[明觸點]。
他們稱為「明點」

「明點」的產生,必須「明師」指點。
因為「明師」,會跟據學生的需要,給每一個不同的人,給以不同的[明點]。
不同的修行方法,相同的名相文字,不同解讀。

法鼓山的禪修法,有兩大法門,
1、默照禪
2、話頭禪

為了理解[默照禪],我投入法鼓山很多年,我幾乎讀遍了聖嚴師父的很多著作,想來理解[默照禪法]。甚至在紐約[橡崗道場]短期出家。

這其間,我獨自整修一間百年老房,每天[出坡][參禪],整天工作中,同時修習[默照禪]。整天看著[色身在走路];[色身在工作]。

在最後一個聖嚴法師主持的[話頭禪][小參]後,一個[禮佛禪]的體悟上,看到禮佛的動作之外,遠方還有一個[明覺],也正式理解了[一法通,萬法通]。

法師是主張[漢傳佛教]殊勝。早期更把南傳佛教說成[小乘]。

默照禪,其實,就是[身念住]的觀念與修法。

默照法也有[明觸點],是在[全身],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上。

這全身,我的老師張老師,給以一個名相,叫[全觸]把注意力放在全身上,也就是全身產生「明覺」,這就是[默照]。

我學習整天[行住坐臥]中,全身放鬆,覺知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透過全身都是[明觸點]的體驗,了知,了別,令道心現起。

如是[了知身]、[了知心]、[了知五蘊]、[了知五蘊皆空]。

因為[了知],才能獲得真正的[安住]。才能超越[妄念煩惱], 獲得[一時心解脫]。

 一切都是因為[明觸點]槓桿作用,了知了默照禪就是身念住。

佛弟子,主張:聽聞佛法方得安住。故名「聲聞」。

透過[聞法]與[實踐],所獲得的了知,才是[依教奉行]。 

大家,只有實踐,[依教奉行],才能超越到達。 

祝福大家。

Roger分享

[聞法],獲得間接經驗,但 說食不能飽。

[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才能直了成佛。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光明遍曼陀羅

佛陀的呼吸法2024安般念0228

[餘閒師兄] 來文分享

[自性光明],何(所)謂「明點」?

餘閒師兄原文

當行者自心清淨,往往有一點光相現前,此謂「心光外顯」,不可執著,反生法縛。

蓋明點乃為自心所現,大遍法界,小如微虛,究竟是不生不滅、無形無相。

當我們證到此明點自性,應安住於此法界空性本體__自性 如明月高懸,大悲遍照法界,拔濟一切六道有情。

眾生成佛,即是自己成佛。

經云︰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又云︰
「諸佛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菩薩發心度生,如是如是。

明點」指的是禪修者在自心清淨的狀態下,常常能夠感受到一點光明的存在。

這種光明在禪修者的心中外顯,代表著自性光明的一個象徵。

這個明點不僅存在於個人的心靈中,而且貫穿整個法界,即使微小如微虛,但又具有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特質。

當禪修者能夠真正體悟到自性中的這個明點,就能夠安住於法界的空性本體,並且以大悲普照一切眾生,達到眾生成佛的境界。

這些經文中的比喻,像是蓮華不著水和日月不住空,都詮釋了這個明點的特性,以及成佛之路的意義。

這種自性光明的體驗,不僅是禪修者的境界,也是達成成佛境界的關鍵。 

透過這種體悟,禪修者能夠超越執著和法相的束縛,實現對一切眾生的普遍悲心,達到菩提的境界。

楊平猷 po文

 (1) 因緣

因為[餘閒師兄]來文,附有一[光明]的圖像,說是[自性光明],與「明點」。這[光明相]與個人[曼陀羅]的經驗有些類同。所以寫文討論分享。


(2) 說明

為了學習「光明遍」,通常,我的禪房接近封閉無光。(以後另說)

某一個時候,我忽然想像禪房好像有鬼會出現。
隔了不久的某天,精進中,突然前面有一個像[魔戒]裏面的五百歲老人,眼睛大大的鬼,向我爬過來,(當時還沒有「魔戒」電影),這個鬼我沒有見過。-時我心生恐襲,起雞毛皮。
但,
我正忙於安住於呼吸,並忙於[了知心]的安穩。這個鬼魅產生壓迫,但,我不能理會牠。

恐懼中,我只能[任由牠]。

「隨你吧」,這樣的念一轉,

我更加精進,隨著這一念「速行 心」的精進,鬼魅「瓦解」,禪光現起。

這禪光由中心向外擴散。久久不止。

我久練不果的「光明遍」,突然因為一時「為法犧牲」的剎那,完成。|

隔天 我的老師張老師 認可了這[光明遍]

這[光明遍],在佛教名相中,也被稱為「曼陀羅」。但,我們定義的曼陀螺,可能與餘閒師兄所說 不同。沒那麼高深,是有因緣可體驗的[禪相]。 

這是佛教界,不同教派之間,對佛經解讀上的麻煩現象。

自,第一次禪光現起後,只要我進入安住與精進狀態,禪光就會生起。

依「清淨道論」的說法,在「近分定」生起「相」。

這時的相,跟真的一樣。禪者稱之為[取相]。禪相安止後,可能變成[光],稱[似相]。[曼陀羅]是[似相]。

修白骨觀的人,常常可能現起[取相],看到一堆[白骨相]。

但,白骨生起後,更精進不斷,白骨會因為[
速行心]的[策勵]而變成[安止定]的禪光[似相],並更入深一層定境,由[近分定][往生]成𤔡[安止定]。

印度有十種[不淨觀],修[不淨觀]的人,首先出現的是 [近分定]的[取相]:各自不同的[不淨相]。之後,繼續精進 [速行]之後 獲得[安止定]。這時 可能現起[光明相][曼陀羅]。這和我[鬼魅相]消失,變成[光明相]曼陀羅一樣。

[鬼魅相]是近分定的[取相],[光明相]是[安止定]的[似相]。 

第一次禪光現起後,在以後的禪修中,每在安住與精進之下,禪光就會生起,成為習慣。

佛世時代,很多修[不淨觀]者,得到[不淨相]之後,未能更精進,未能起[速行心],而獲得[曼陀羅]。卻因為[不淨相]的誤解影響,而生厭惡心,而生恐懼心。加上某[惡比丘]的扇動而自殺。最後,佛不建議修[不淨觀],鼓勵改習[沒有後遺症]的[呼吸觀安般念

[曼陀羅]穩定之後,也可以,以[曼陀羅]為所緣,進入[二禪]或[三禪]。這是[明法比丘]對我所說。但我沒有試過,仍以呼吸觀為念,數數精進不斷。 

曼陀羅],只能代表一個禪修[境界],一種現象,與[智慧]無關,只能[了知][光]現起,而仍然安住在[呼吸]的[精進地]。慢慢[策勵]於心,而進入[二禪][三禪]。 

依「清淨道論」的說法,在「近分定」起「取相」。這時的相,跟真的一樣。

 修白骨觀的人,常常生起[取相],可能看到一堆白骨。但,白骨相生起後,生起[速行心]更用力精進不斷,白骨會變成[禪光],而更入深一層定境,由[近分定]轉成𤔡[安止定]。

[近分定]因為與[欲界]相鄰近,所以又稱[欲界定]。 

[欲界定]千奇百怪,樓閣亭台;鸚鵡孔雀等等[相],都可能發生。因此,近分定多采多姿,只能[正觀],不要顛倒妄想。

 

今天,非常感謝餘閒師兄波文介紹[自性光明][明點]


我也藉此介紹分享,我所經驗的[曼陀羅][光明遍]。


及分享,禪堂上[技術層面]的關鍵經驗。 
希望大家,依此分享,更上一層樓。

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認識膠彩畫20230818

 讀 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Lin Chih-Chu ,the Father of Taiwan Glue Color Painting  

楊平猷20131115







2000年,台灣傳統週,南加州台灣師範院校校友聯合會,主辦;[台美人鄉情藝展]籌備時,林之助老師是當然的受邀人。為了海報與新聞稿的編寫方便,林之助老師的千金林長華女士,送給我一本林之助老師的紀念畫冊,[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之後,偶而思想起國寶級一代大師的藝術風範,常一再翻閱欣賞師習。

真的,林老師的畫作之美,無與倫比。不論構思、造型、筆法、用色、層次、韻味,都符合藝術原理,理性感性兼具,真是繪畫中的孟德爾頌。(見P4[序]) 令人感動。

 所謂[膠彩畫]Glue Color Painting,是台灣所獨有的名相,也甚少為外界所認識。Glue Color,現在美國藝術界已採用。而膠彩畫的[技法],卻不是林之助老師所獨創。

早期台灣第一代膠彩畫畫師,如:呂鐵州、陳進、林玉山、郭雪湖、陳敬輝、林之助等,都是[師承東瀛]。(見P21師承表) ,其中郭雪湖雖無師承,也有他獨到的一面,但也從東洋畫中揣摩而來,再融合以西方後期印象派畫法,與唐山南派[沒骨水墨]技法,成為另一種獨到的風格,當不在話下。

因此這些膠彩畫在民間常被稱為[東洋畫]。我學生時代就這樣稱呼。而東洋諸師的傳承的源頭,應推日本[大化革新]時,從唐國文化搬遷而來。當時唐國流行華麗的[官方院體][北宗風格]。研磨不具黏性的石粉金粉,調和以水膠黏劑的方式來作畫。[顏立本]最為代表。到宋國時代,[宋徽宗]的花鳥,更具風範。日本畫家以日人風俗歷史為體裁,演化成另一風格成日本畫。台灣的先輩畫家又以台灣本土風情為體裁,以膠繪彩這樣的畫法,又形成一套。不同於中國轉進來台時承襲明清流行的水墨畫。在台灣省展作品官方分類上,列為[國畫第二部]。一九七三年中日斷交後,國民政府為了切斷台籍畫家的[懷日情節],取消了[第二部]。 

林之助老師不畫沒看過的景物(P10)。最初他遊日返台後,以台灣本土景物民間風情寫生作畫,創造出台灣式以膠繪彩的繪畫,並以此授徒推廣及學校授課。

顏料混合以油料粘合濟繪畫叫油畫,粘合水以作畫叫水彩畫,以礦物質色料、泥質色料、 金屬石粉色料與動物膠水混合作畫,應該叫膠彩畫。林之助更以這種畫法源自唐代古老技法來說服各方,由他的得意弟子[謝峰生]、[曾得標]發起正名,建立台灣所獨有,取得省展設立[膠彩畫部] ;成立政府立案的[台灣膠彩畫協會],膠彩畫即得台灣各界的認同。

為釐清膠彩畫,[以膠繪彩]材料與技法的問題,個人曾,半夜從加州電話清水好友[廖大昇]老師。廖兄是林之助老師的入室學生,在膠彩畫界頗有名氣。他說,膠彩畫和中國畫基本上沒有不同。唯一差異,在膠與彩混合時機的不同。

中國畫的材料製作商,把膠直接混合色料粉中,調出成品出售,畫家像水彩原料般調水作畫。

而台灣膠彩畫商,則採日本畫製作商的方式。膠與色料分開出售。 

台灣膠彩畫家作畫時,膠與彩自己隨時調和,多層次下筆,先後膠水與色料的比例隨時調整。首先為了黏著底本堅固,膠份較濃,之後講究色澤變化,膠份漸減,形成所謂[以膠繪彩]的說法。 

台灣膠彩畫家的執筆方式,也不同與中國畫家書法方式[參見圖二林之助的作畫圖]。

至於底本,或絹或紙和中國畫相同。通常底本為半透明。畫時,先作草稿,在草稿上修改。定稿後,正本放上面方便描繪Lay  out,準確造型。多次上彩直到滿意才完成。     

林之助老師的畫作態度嚴謹,優美高雅,理性感性均具,韻味十足。在膠彩畫先輩中最被推崇,徒眾最多,成為一代大師,被尊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

時代在改變,膠彩化的型態也在改變。林之助老師不畫沒看過的事物。膠彩畫的第二代第三代则不然。多樣的台灣社會裡,人們是相互觀摩相映助長的。目前的廖大昇,也接受大時代藝術的滋潤,他也正為自己的新面貌嘗試與努力著。 

我們也期待看到整體膠彩畫界新境界的開展,那時膠彩畫就是膠彩畫,沒有中國畫或東洋畫的問題了。讓我們從實際畫面來欣賞吧。

圖一圖二為本書的封面,早期典型的[東洋畫]風味。圖三林之助畫[蘭花],工法氣度堪比宋徽宗所畫的花鳥。圖四林之助作[山水],造型已遠離傳統,夾帶西洋現代風。


 


























圖五圖六 為廖大昇的作品,雖還無法擺脫傳統,但可以看出他的思路已然不同,圖六的技法似乎也下了更多功夫,在膠彩畫的現代化,做了相當的努力,建立了他自己的風格。

 謝峰生也是個人從前中部美術協會的好友,是林老師的得意門生之一。

圖七圖八 為謝兄所作。畫面上是完整的古典技法,但體裁構思與情緒經營,已與某些現代藝術指向內心世界掛勾。他應用光影透視,佈置出的深遠廣大空間,已表達了他生命的內在意涵,營造了神秘世間。

請參考圖一林老師的畫,雖有明暗來分別前後深度,但這古典明暗不代表光影。

現代人用現代的頭殼作畫,畫出的是現代畫。所謂膠彩畫,誠如林之助老師所說,只是以膠繪彩而名為膠彩畫。膠彩畫的未來也可能有無限的表達與發展的空間。














圖七圖八為謝峰生畫

以上的圖檔資料除採自[膠彩畫之父〕 一書外,也採自網上搜尋剪貼,感謝之餘,讀者也可以上網欣賞更多的膠彩畫作。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鄒森的世界頂級畫家海報收藏

 分享鄒森的世界頂級畫家海報收藏           楊平猷

七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兩天,在洛杉磯橋二中心,有一絕無僅有的活動__[世界頂級藝術海報收藏分享]。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友會主辦的,[鄒森海報收藏分享]。內容包括:凡谷、夏格兒、畢卡索、高更、米羅、莫內等,從巴黎 米蘭、日本等各大美術館收集的,很多很多世界頂級藝術家,也有部份台灣畫家的展覽海報。

鄒森1988年移民來美後,這些收藏,一直沉睡在倉庫。自決定展出起,歷經兩年的準備,整理、裝框、裱褙。是日首次在僑二展覽廳露臉。

本來收藏約有五百多張,移居美國時,只能帶出三百多。展出時,限於場地,上下兩排,擠在一起,只能展出一百多張。

他說,這些海報,是公共的財產,我只是收集,代為保管,歡迎大家分享。


鄒森,1940年生。成長於屏東鄉下,說得一口流利的台灣話,自認為是道地的台灣人,最喜歡找台灣老畫家,洪瑞麟、廖德政等聊天。1964年畢業於國立藝專音樂科。因為聲樂而上電視台,而演電視劇,歌聲、台風、演技一流。一九七零八零年代,已是一位台灣家知戶曉的紅人。目前四五十歲以上的鄉親,對他應不會陌生。

鄒森本來就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也因為紅人的方便,財務寬鬆,人又正直親切,沒有不良嗜好,生性對藝術文化的喜好,而廣作收藏。諸如唱片、茶壺、郵票、海報,都有海量的珍藏。

他的收藏管道,除了旅遊期間,參觀畫廊美術館時購買之外,同好之間的交換、路邊攤、或畫家捐贈、或朋友倉庫,無奇不有。每張海報都有故事。

他的觀賞收藏嗜好,歐洲日本美術館人員多有知道。尤其日本,雖然政府之間,有所隔閡,但飛機往來頗為方便。每有特殊畫家如凡谷畫展,常常美術館會通知他。他就婉拒電視台的通告,請假三天,飛往參觀並隨手帶回一張。

一般人收藏名畫,很少人收藏海報。他的特殊收集,日積月纍,成為傳奇。 移民之前,被黃光男知曉了,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借展一個月。後來省政府,等台灣公家單位,也都輪流借展,巡迴全台,轟動一時。

這次華僑第二文教中心展出,由台灣藝術大學校友策畫主辦。學長學弟間相互協助,籌畫、佈置、宣傳,好不熱鬧。因檔期侷限,只能展出兩天,實在可惜。向隅的朋友,只能更帶因緣了。

大家為台藝大的鄒大哥,按個_讚。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劍利就是美善真

 刀劍 銳利 美藝

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 楊志文 
顧問 楊平猷指導


,是:神聖的;高貴的;尊嚴的;藝術的;文化的。是: 一種[高超生命技藝的結晶]。自古,優良的刀劍工師,都是[自律的],與[自我期許],
追求:[與天地正氣,貫策一體的涵養]。因此, 
刀劍工師,在本[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中,也被讚譽;被尊重,而佔有一席崇高的地位。   

話說:陳重智的祖父陳天陽,年十五歲,一個難得的機緣裏,遇到廣東曲江溪[南華寺][方弘老和尚],開啟了古典[少室武術],及[嶺南鑄劍]技藝之路。經潛心鑽研有成。 
1984年,於沙鹿自宅,成立[青雲鑄劍藝術館]。展示並弘楊刀劍藝術之精神。

2003年,陳重智18歲,承襲祖父陳天陽,學習刀劍製作與刀劍精神。努力於[少室武術]及[嶺南鑄劍]技藝之文化傳承。凡造劍期間,都先[沐浴齋戒],培育心智,養成內外兼修品德,行:[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中道]精神。 

2010年,陳重智25歲:在祖父的督導下,成功打造第一隻[驚虹劍]。


2019年,陳重智加入本協會,與本協會互為增光。 
我們希望,[刀劍]不只是:代表著[銳利],也代表著[美學]。

造劍學],是一種[心意的鍛鍊];[人文的提升];一種[藝術];一種[文化的傳承]。 

結論

因為,上面所描述:造劍藝術,與所謂[藝術家]堅守的[美 善 真]的人文內涵,相一致。造劍的過程中,其[守一專注]精神,又如禪修者一般 。因此, 

,是:[神聖的];[高貴的];[尊嚴的];[藝術的];[文化的]。

是:一種[高超生命技藝的結晶]。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從自我表現到隨順無住

蔡蕙香繪畫的內心轉向   (20230505楊平猷BLOG)

知道蔡蕙香這個畫家,是因為洪逸凡和李淑櫻的談話中時常提到。他們都是[新藝畫會]的成員,也都是[法國藝術沙龍]的入圍者。
但第一次對她的畫作印象,是在二零一一年師範院校主辦的台灣傳統週[鄉情展]中,準備文宣資料時,李淑櫻傳給我的相片[睡蓮]裏看到的

這是一幅三件式的聯成畫作,主題簡單清楚細膩,清晰穩健,潔淨無染是一般的感受。
但進一層又可以發現,這個寫實畫作,透露的不只是古典藝術的外相形色描述,而更傳達著一個現代畫家,面對表現的主題時的[內心遠離],與[凝神專注]。
這時,我聯想到:從前讀[川端康成],描述窗前玻璃水杯的一段文句時,除了晨光投射水杯光影的畫面現前之外,還領受到川端本身內心世界的[寧靜]與[清澈]。如同,禪修者面對世界掌握[當下]那種[專一體察]的心性,體現了畫家[超越自我]而[觀察入微]時的[心境反射]。

也因為自我的超越,畫面無形中,顯現了一種[現實]而又[不可捕捉]的神秘,冷清而高貴精緻,我對這幅畫,有著不可思議的感動。

展覽佈置時,她提出不同的兩張,如[圖二小朋友]這樣的畫,描述著[愛孫情懷],寫實逼真,清朗歡愉。但親情中又有一絲不茍的冷眼靜觀,內心不帶情緒的韻味。選題與配置直接了當,形象與色調精準,這是我對蔡蕙香的風貌的最初認識。
因為精緻吸睛易懂,我們把它安排在入口對面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位,借她之光來代表本展覽的水準與可看性。  

第二年,二零一二年的鄉情展,她提出的是花卉兩幅,如[圖三牡丹]、[圖四荷花],還是那樣精緻的寫實,還是那樣的穩重老練。

這一次,我仔細的考察了畫面的整體與細節,構圖圓滿,色澤落筆精準肯定。再一次領受那超出古典寫實之外的[離欲];[隨順];[掌握當下]的情操。同時也看到畫面流露了她本人另一面富麗華貴的氣質。要不是牡丹超多紫藍稍感灰濛之外,[結構]完整無懈可擊,畫面調和細緻真是無話可說。
我們之間很少談話,要不是近日的應邀參訪,我對蔡蕙香的認知實在不多。 那天,隨著洪逸凡的帶領,我們造訪了她家。
從第一眼郭柏川影子的驚奇[圖五,魚],又到看完牆上所有的,作品甚多,依當年作畫時的心境偏向,集成多種系列。
聽完她對創作背景的敘說,我對她每一件藝術的成果一值都再在訝異中。這下我原來對她先入為主的認知不異是一記悶棍,到我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不論技法或心境,前後之間的銜接,還是一團謎水。


她在藝專美工科時的風貌是什麼,從設計圖怎會變成[圖五,魚],她的繪畫與生命淵源與轉折是什麼等等這些問號,一直環繞著我。 
欣賞與評鑑畫家的系列畫作,需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生命歷練,師承關係,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變遷轉折的因緣要素。    
回到家裏,一再的翻閱她的畫冊,追憶思考著她描述的故事片段,一再的企圖了解,一再的排解內心混亂。除了依稀領受每一副畫作共有的特質,無法用文字語言釐清帶動蔡蕙香[生命流轉]的實際體質。
良久,良久的頓斷,與沉思整理,直到水落石出。


蔡蕙香,一九四七年生於台南市,承襲了母系家族藝術資質的DNA。
印象中的童年,她最喜歡逛歌仔戲,為的是看戲服,大紅大綠,加上金絲銀緫耀眼的刺繡圖案,所顯現的富麗氣質。可能這樣命定了她在往後的藝術生崖中,得以無憂於匱乏的沉浸於創作之中,成為多產的畫家。
小學到初中期間即表現優異。高中時期,受教於郭柏川老師座下,沉迷中奠定了繪畫基礎。
其後,考入國立藝專美工科,學習設計。畢了業,五年的教學工作後,重拾畫筆,耽湎于繪畫生崖。  
通常,藝術家的養成,總要追溯她的師承淵源,而蔡蕙香不是。
她總是帶著畫作,以[朝聖]的心到處拜訪畫界先進求教。而先進藝術家,或藝文達人,所提供給她的意見,應該只能在[藝術原理上發揮,或提示欣賞者的領受。技巧上的掌握,也應該在到處參訪中與書報閱讀中,自我揣摩改善,加上內心喜好的堅持與肯定,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的。
1983年間在加州大學藝術系的進修,讓她對[美的屬性],有了她特定的詮釋,繪畫的取角霍然改變。
牆上 掛有兩張魚[圖五],就只這兩張帶有習作的味道,記憶中郭柏川老師好像是這種風情。但從這兩張可以看出她基礎穩固,色調圓成實潤。從靜物寫生中,揮毫出內心自我表達的胸懷。不知為什麼,竟然比擬[八大山人]的人物畫意境界而訝異不已。
立足於這兩張基礎筆法與習性,發揮並貫穿了蔡蕙香前半生[意欲表達生命]的意圖。這種意圖幾乎是大多藝術家內心的通性。而蔡蕙香長久的勤勉,得以純熟變化運用。 
蔡蕙香有一個好先生的全力支持,有個讓她無慮畫作出路的好家庭。她關心她的家庭與周遭,並以[六根感觸為課題],以真摯的心意,家事之餘, 全神的投入來繪畫。
早先,孩子在她生活中佔很大的份量,如[圖六,憧憬],描述三個男生大朋友居家和諧閒聊的氛圍,加上落地窗外的光線,這一幕光景,所帶給她的是[希望]。
孩子的歡愉是一個專題一種筆調。
又如[圖七,生病中的兒子]、[圖八夢魘]、[圖九歸心]。大男生災難式的遭遇,所帶給她哀傷痛苦,情緒膠著低落。這又是一種專題一種韻調。
而難能可貴的是,[哀傷低落中,她並沒有被低落所擊倒]。她[堅持繪畫,以描繪自心的心性來超越]。這就是藝術家,一種風範,而藝術本身就在裡面。梵谷的成就,全然是在災難中建立。 






她也畫很多時尚社會意識關懷,如[還大地一個晴空¯_圖略]。
也畫舞者系列。從兩公尺半的[舞者一]中,可以看出她在大型畫作的圖面規劃上的用心,與技法的純熟。並掌握了上帝付予生命的軀體美感。她也畫了很多抽象理念的內心課題,如圖十[尋]、圖十一[冥想]。
她也畫了很多玩偶,如圖[夢幻]。在玩偶系列中,描述著家中眾多的玩偶。
華麗的服飾與虛幻的空間,令她心中現起如實如夢的追憶與空幻。 
 不論作畫的主題是什麼,眼睛所見的外表形象只是一種接引觀賞的方便,
 而終究傳達的是她內心的理念、情思與心緒。這就是她前半生意欲表達自我生命的意圖,這種意圖其實就是現代藝術家的共性,讓人產生悸動與共鳴。  
在很多時候,強烈的自我心緒捕捉,讓她掌握剎那間的片段心相,形成半抽象結構[圖八夢魘]、[圖九歸心]。加上不同筆意的變化,充分的顯示了她在不同繪畫系列中,不同的心緒轉折。
她也關心國際藝壇的走向變化,也企圖把自己推向現代化。內心的感覺捕捉之外,也常常加上意想的概念表徵,[圖十隔離]、[圖十一回家]。[回家]一作,是很特殊的構思。圖面由鞋櫃、門板、地磚、髒鞋,加上一條絲帶所構成。
沒有視點主題。這就是我們回家低頭脫鞋習以為常那一剎那所經歷的經驗,而這經驗代表著你我萬千經歷與心緒。這畫是由四張所合併,其合併臨界線造成細長的黑色十字畫面分割,把空無目的的場景帶入現代藝術的詮釋中。
也因為是自己意念的表徵,不一定達到美感的共通性。如圖十二[觀自在],左邊白色的分割線,我個人的角度看來並沒有必然性。但我們可以看出她以正方形畫面加上白條,切割了左後方裸女,來造就現代感的努力,藉以表達聖人與凡 夫相映的不同。這一張畫也看出蔡蕙香學佛初期,內心沉澱之前仍存自我表現欲意。
與圖一[蓮花]相比,其心境大異其趣,其內心的轉向也有她的因緣里程意義。





從圖一到圖四這四張所能體見的,可以說是蔡蕙香後半生生命的風貌。
寧靜沉澱穩重的內心狀態。她,又回到眼睛所見的實相。作畫時,
隨順六根實相而不住潛藏自我妄念。 
這種轉折,應該根源於唐卡畫,如圖[唐卡一]、[唐卡二]。
[唐卡]畫是西藏密教特有的習俗,畫唐卡是一種修練,有其功德。
 蔡蕙香畫很多唐卡,並送人結緣。


畫唐卡是學習[密教]的內心儀式,密教的儀式講究傳承,中規中矩,其中沒有個人的餘地。
 一切以[隨順]上師為意念,[一心]為主導。[寧靜][沉澱][穩重]是基礎,也是方向。久而久之,蔡蕙香的油畫也變成修練。我們看她後半生的所畫的成就,也就是她學佛與修練的成果。

我們不知道:她再後半生內心的抉擇又是什麼,但其曾經有過內心的轉折經 驗,對她自己應該受益良多。她的將來應該是佛法與藝術[共相增上]
 
讓我們祝福她。
 
20230505 楊平猷  修訂   於 哈崗小禪房



美 善 真的認知創作分享
(加入藝術平台群組):使用方式
1.前往「LINE 主頁」,點選搜尋列右邊的「掃描」圖示,選擇右上角的「照片圖庫」
2.接著,選擇傳給您的行動條碼圖片後,LINE 就會自動讀取並開啟該群組讓你加入了。
謝謝🙏
這是楊平猷老師討論藝術的平台,歡迎各位老師先進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