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認識膠彩畫20230818

 讀 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Lin Chih-Chu ,the Father of Taiwan Glue Color Painting  

楊平猷20131115







2000年,台灣傳統週,南加州台灣師範院校校友聯合會,主辦;[台美人鄉情藝展]籌備時,林之助老師是當然的受邀人。為了海報與新聞稿的編寫方便,林之助老師的千金林長華女士,送給我一本林之助老師的紀念畫冊,[台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

之後,偶而思想起國寶級一代大師的藝術風範,常一再翻閱欣賞師習。

真的,林老師的畫作之美,無與倫比。不論構思、造型、筆法、用色、層次、韻味,都符合藝術原理,理性感性兼具,真是繪畫中的孟德爾頌。(見P4[序]) 令人感動。

 所謂[膠彩畫]Glue Color Painting,是台灣所獨有的名相,也甚少為外界所認識。Glue Color,現在美國藝術界已採用。而膠彩畫的[技法],卻不是林之助老師所獨創。

早期台灣第一代膠彩畫畫師,如:呂鐵州、陳進、林玉山、郭雪湖、陳敬輝、林之助等,都是[師承東瀛]。(見P21師承表) ,其中郭雪湖雖無師承,也有他獨到的一面,但也從東洋畫中揣摩而來,再融合以西方後期印象派畫法,與唐山南派[沒骨水墨]技法,成為另一種獨到的風格,當不在話下。

因此這些膠彩畫在民間常被稱為[東洋畫]。我學生時代就這樣稱呼。而東洋諸師的傳承的源頭,應推日本[大化革新]時,從唐國文化搬遷而來。當時唐國流行華麗的[官方院體][北宗風格]。研磨不具黏性的石粉金粉,調和以水膠黏劑的方式來作畫。[顏立本]最為代表。到宋國時代,[宋徽宗]的花鳥,更具風範。日本畫家以日人風俗歷史為體裁,演化成另一風格成日本畫。台灣的先輩畫家又以台灣本土風情為體裁,以膠繪彩這樣的畫法,又形成一套。不同於中國轉進來台時承襲明清流行的水墨畫。在台灣省展作品官方分類上,列為[國畫第二部]。一九七三年中日斷交後,國民政府為了切斷台籍畫家的[懷日情節],取消了[第二部]。 

林之助老師不畫沒看過的景物(P10)。最初他遊日返台後,以台灣本土景物民間風情寫生作畫,創造出台灣式以膠繪彩的繪畫,並以此授徒推廣及學校授課。

顏料混合以油料粘合濟繪畫叫油畫,粘合水以作畫叫水彩畫,以礦物質色料、泥質色料、 金屬石粉色料與動物膠水混合作畫,應該叫膠彩畫。林之助更以這種畫法源自唐代古老技法來說服各方,由他的得意弟子[謝峰生]、[曾得標]發起正名,建立台灣所獨有,取得省展設立[膠彩畫部] ;成立政府立案的[台灣膠彩畫協會],膠彩畫即得台灣各界的認同。

為釐清膠彩畫,[以膠繪彩]材料與技法的問題,個人曾,半夜從加州電話清水好友[廖大昇]老師。廖兄是林之助老師的入室學生,在膠彩畫界頗有名氣。他說,膠彩畫和中國畫基本上沒有不同。唯一差異,在膠與彩混合時機的不同。

中國畫的材料製作商,把膠直接混合色料粉中,調出成品出售,畫家像水彩原料般調水作畫。

而台灣膠彩畫商,則採日本畫製作商的方式。膠與色料分開出售。 

台灣膠彩畫家作畫時,膠與彩自己隨時調和,多層次下筆,先後膠水與色料的比例隨時調整。首先為了黏著底本堅固,膠份較濃,之後講究色澤變化,膠份漸減,形成所謂[以膠繪彩]的說法。 

台灣膠彩畫家的執筆方式,也不同與中國畫家書法方式[參見圖二林之助的作畫圖]。

至於底本,或絹或紙和中國畫相同。通常底本為半透明。畫時,先作草稿,在草稿上修改。定稿後,正本放上面方便描繪Lay  out,準確造型。多次上彩直到滿意才完成。     

林之助老師的畫作態度嚴謹,優美高雅,理性感性均具,韻味十足。在膠彩畫先輩中最被推崇,徒眾最多,成為一代大師,被尊稱為[台灣膠彩畫之父]。

時代在改變,膠彩化的型態也在改變。林之助老師不畫沒看過的事物。膠彩畫的第二代第三代则不然。多樣的台灣社會裡,人們是相互觀摩相映助長的。目前的廖大昇,也接受大時代藝術的滋潤,他也正為自己的新面貌嘗試與努力著。 

我們也期待看到整體膠彩畫界新境界的開展,那時膠彩畫就是膠彩畫,沒有中國畫或東洋畫的問題了。讓我們從實際畫面來欣賞吧。

圖一圖二為本書的封面,早期典型的[東洋畫]風味。圖三林之助畫[蘭花],工法氣度堪比宋徽宗所畫的花鳥。圖四林之助作[山水],造型已遠離傳統,夾帶西洋現代風。


 


























圖五圖六 為廖大昇的作品,雖還無法擺脫傳統,但可以看出他的思路已然不同,圖六的技法似乎也下了更多功夫,在膠彩畫的現代化,做了相當的努力,建立了他自己的風格。

 謝峰生也是個人從前中部美術協會的好友,是林老師的得意門生之一。

圖七圖八 為謝兄所作。畫面上是完整的古典技法,但體裁構思與情緒經營,已與某些現代藝術指向內心世界掛勾。他應用光影透視,佈置出的深遠廣大空間,已表達了他生命的內在意涵,營造了神秘世間。

請參考圖一林老師的畫,雖有明暗來分別前後深度,但這古典明暗不代表光影。

現代人用現代的頭殼作畫,畫出的是現代畫。所謂膠彩畫,誠如林之助老師所說,只是以膠繪彩而名為膠彩畫。膠彩畫的未來也可能有無限的表達與發展的空間。














圖七圖八為謝峰生畫

以上的圖檔資料除採自[膠彩畫之父〕 一書外,也採自網上搜尋剪貼,感謝之餘,讀者也可以上網欣賞更多的膠彩畫作。





2023年8月7日 星期一

鄒森的世界頂級畫家海報收藏

 分享鄒森的世界頂級畫家海報收藏           楊平猷

七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兩天,在洛杉磯橋二中心,有一絕無僅有的活動__[世界頂級藝術海報收藏分享]。這是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友會主辦的,[鄒森海報收藏分享]。內容包括:凡谷、夏格兒、畢卡索、高更、米羅、莫內等,從巴黎 米蘭、日本等各大美術館收集的,很多很多世界頂級藝術家,也有部份台灣畫家的展覽海報。

鄒森1988年移民來美後,這些收藏,一直沉睡在倉庫。自決定展出起,歷經兩年的準備,整理、裝框、裱褙。是日首次在僑二展覽廳露臉。

本來收藏約有五百多張,移居美國時,只能帶出三百多。展出時,限於場地,上下兩排,擠在一起,只能展出一百多張。

他說,這些海報,是公共的財產,我只是收集,代為保管,歡迎大家分享。


鄒森,1940年生。成長於屏東鄉下,說得一口流利的台灣話,自認為是道地的台灣人,最喜歡找台灣老畫家,洪瑞麟、廖德政等聊天。1964年畢業於國立藝專音樂科。因為聲樂而上電視台,而演電視劇,歌聲、台風、演技一流。一九七零八零年代,已是一位台灣家知戶曉的紅人。目前四五十歲以上的鄉親,對他應不會陌生。

鄒森本來就多才多藝,興趣廣泛。也因為紅人的方便,財務寬鬆,人又正直親切,沒有不良嗜好,生性對藝術文化的喜好,而廣作收藏。諸如唱片、茶壺、郵票、海報,都有海量的珍藏。

他的收藏管道,除了旅遊期間,參觀畫廊美術館時購買之外,同好之間的交換、路邊攤、或畫家捐贈、或朋友倉庫,無奇不有。每張海報都有故事。

他的觀賞收藏嗜好,歐洲日本美術館人員多有知道。尤其日本,雖然政府之間,有所隔閡,但飛機往來頗為方便。每有特殊畫家如凡谷畫展,常常美術館會通知他。他就婉拒電視台的通告,請假三天,飛往參觀並隨手帶回一張。

一般人收藏名畫,很少人收藏海報。他的特殊收集,日積月纍,成為傳奇。 移民之前,被黃光男知曉了,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借展一個月。後來省政府,等台灣公家單位,也都輪流借展,巡迴全台,轟動一時。

這次華僑第二文教中心展出,由台灣藝術大學校友策畫主辦。學長學弟間相互協助,籌畫、佈置、宣傳,好不熱鬧。因檔期侷限,只能展出兩天,實在可惜。向隅的朋友,只能更帶因緣了。

大家為台藝大的鄒大哥,按個_讚。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劍利就是美善真

 刀劍 銳利 美藝

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 楊志文 
顧問 楊平猷指導


,是:神聖的;高貴的;尊嚴的;藝術的;文化的。是: 一種[高超生命技藝的結晶]。自古,優良的刀劍工師,都是[自律的],與[自我期許],
追求:[與天地正氣,貫策一體的涵養]。因此, 
刀劍工師,在本[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中,也被讚譽;被尊重,而佔有一席崇高的地位。   

話說:陳重智的祖父陳天陽,年十五歲,一個難得的機緣裏,遇到廣東曲江溪[南華寺][方弘老和尚],開啟了古典[少室武術],及[嶺南鑄劍]技藝之路。經潛心鑽研有成。 
1984年,於沙鹿自宅,成立[青雲鑄劍藝術館]。展示並弘楊刀劍藝術之精神。

2003年,陳重智18歲,承襲祖父陳天陽,學習刀劍製作與刀劍精神。努力於[少室武術]及[嶺南鑄劍]技藝之文化傳承。凡造劍期間,都先[沐浴齋戒],培育心智,養成內外兼修品德,行:[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中道]精神。 

2010年,陳重智25歲:在祖父的督導下,成功打造第一隻[驚虹劍]。


2019年,陳重智加入本協會,與本協會互為增光。 
我們希望,[刀劍]不只是:代表著[銳利],也代表著[美學]。

造劍學],是一種[心意的鍛鍊];[人文的提升];一種[藝術];一種[文化的傳承]。 

結論

因為,上面所描述:造劍藝術,與所謂[藝術家]堅守的[美 善 真]的人文內涵,相一致。造劍的過程中,其[守一專注]精神,又如禪修者一般 。因此, 

,是:[神聖的];[高貴的];[尊嚴的];[藝術的];[文化的]。

是:一種[高超生命技藝的結晶]。



2023年5月9日 星期二

從自我表現到隨順無住

蔡蕙香繪畫的內心轉向   (20230505楊平猷BLOG)

知道蔡蕙香這個畫家,是因為洪逸凡和李淑櫻的談話中時常提到。他們都是[新藝畫會]的成員,也都是[法國藝術沙龍]的入圍者。
但第一次對她的畫作印象,是在二零一一年師範院校主辦的台灣傳統週[鄉情展]中,準備文宣資料時,李淑櫻傳給我的相片[睡蓮]裏看到的

這是一幅三件式的聯成畫作,主題簡單清楚細膩,清晰穩健,潔淨無染是一般的感受。
但進一層又可以發現,這個寫實畫作,透露的不只是古典藝術的外相形色描述,而更傳達著一個現代畫家,面對表現的主題時的[內心遠離],與[凝神專注]。
這時,我聯想到:從前讀[川端康成],描述窗前玻璃水杯的一段文句時,除了晨光投射水杯光影的畫面現前之外,還領受到川端本身內心世界的[寧靜]與[清澈]。如同,禪修者面對世界掌握[當下]那種[專一體察]的心性,體現了畫家[超越自我]而[觀察入微]時的[心境反射]。

也因為自我的超越,畫面無形中,顯現了一種[現實]而又[不可捕捉]的神秘,冷清而高貴精緻,我對這幅畫,有著不可思議的感動。

展覽佈置時,她提出不同的兩張,如[圖二小朋友]這樣的畫,描述著[愛孫情懷],寫實逼真,清朗歡愉。但親情中又有一絲不茍的冷眼靜觀,內心不帶情緒的韻味。選題與配置直接了當,形象與色調精準,這是我對蔡蕙香的風貌的最初認識。
因為精緻吸睛易懂,我們把它安排在入口對面第一眼就能看到的地位,借她之光來代表本展覽的水準與可看性。  

第二年,二零一二年的鄉情展,她提出的是花卉兩幅,如[圖三牡丹]、[圖四荷花],還是那樣精緻的寫實,還是那樣的穩重老練。

這一次,我仔細的考察了畫面的整體與細節,構圖圓滿,色澤落筆精準肯定。再一次領受那超出古典寫實之外的[離欲];[隨順];[掌握當下]的情操。同時也看到畫面流露了她本人另一面富麗華貴的氣質。要不是牡丹超多紫藍稍感灰濛之外,[結構]完整無懈可擊,畫面調和細緻真是無話可說。
我們之間很少談話,要不是近日的應邀參訪,我對蔡蕙香的認知實在不多。 那天,隨著洪逸凡的帶領,我們造訪了她家。
從第一眼郭柏川影子的驚奇[圖五,魚],又到看完牆上所有的,作品甚多,依當年作畫時的心境偏向,集成多種系列。
聽完她對創作背景的敘說,我對她每一件藝術的成果一值都再在訝異中。這下我原來對她先入為主的認知不異是一記悶棍,到我不得不離開的時候,不論技法或心境,前後之間的銜接,還是一團謎水。


她在藝專美工科時的風貌是什麼,從設計圖怎會變成[圖五,魚],她的繪畫與生命淵源與轉折是什麼等等這些問號,一直環繞著我。 
欣賞與評鑑畫家的系列畫作,需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生命歷練,師承關係,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變遷轉折的因緣要素。    
回到家裏,一再的翻閱她的畫冊,追憶思考著她描述的故事片段,一再的企圖了解,一再的排解內心混亂。除了依稀領受每一副畫作共有的特質,無法用文字語言釐清帶動蔡蕙香[生命流轉]的實際體質。
良久,良久的頓斷,與沉思整理,直到水落石出。


蔡蕙香,一九四七年生於台南市,承襲了母系家族藝術資質的DNA。
印象中的童年,她最喜歡逛歌仔戲,為的是看戲服,大紅大綠,加上金絲銀緫耀眼的刺繡圖案,所顯現的富麗氣質。可能這樣命定了她在往後的藝術生崖中,得以無憂於匱乏的沉浸於創作之中,成為多產的畫家。
小學到初中期間即表現優異。高中時期,受教於郭柏川老師座下,沉迷中奠定了繪畫基礎。
其後,考入國立藝專美工科,學習設計。畢了業,五年的教學工作後,重拾畫筆,耽湎于繪畫生崖。  
通常,藝術家的養成,總要追溯她的師承淵源,而蔡蕙香不是。
她總是帶著畫作,以[朝聖]的心到處拜訪畫界先進求教。而先進藝術家,或藝文達人,所提供給她的意見,應該只能在[藝術原理上發揮,或提示欣賞者的領受。技巧上的掌握,也應該在到處參訪中與書報閱讀中,自我揣摩改善,加上內心喜好的堅持與肯定,不知不覺中建立起來的。
1983年間在加州大學藝術系的進修,讓她對[美的屬性],有了她特定的詮釋,繪畫的取角霍然改變。
牆上 掛有兩張魚[圖五],就只這兩張帶有習作的味道,記憶中郭柏川老師好像是這種風情。但從這兩張可以看出她基礎穩固,色調圓成實潤。從靜物寫生中,揮毫出內心自我表達的胸懷。不知為什麼,竟然比擬[八大山人]的人物畫意境界而訝異不已。
立足於這兩張基礎筆法與習性,發揮並貫穿了蔡蕙香前半生[意欲表達生命]的意圖。這種意圖幾乎是大多藝術家內心的通性。而蔡蕙香長久的勤勉,得以純熟變化運用。 
蔡蕙香有一個好先生的全力支持,有個讓她無慮畫作出路的好家庭。她關心她的家庭與周遭,並以[六根感觸為課題],以真摯的心意,家事之餘, 全神的投入來繪畫。
早先,孩子在她生活中佔很大的份量,如[圖六,憧憬],描述三個男生大朋友居家和諧閒聊的氛圍,加上落地窗外的光線,這一幕光景,所帶給她的是[希望]。
孩子的歡愉是一個專題一種筆調。
又如[圖七,生病中的兒子]、[圖八夢魘]、[圖九歸心]。大男生災難式的遭遇,所帶給她哀傷痛苦,情緒膠著低落。這又是一種專題一種韻調。
而難能可貴的是,[哀傷低落中,她並沒有被低落所擊倒]。她[堅持繪畫,以描繪自心的心性來超越]。這就是藝術家,一種風範,而藝術本身就在裡面。梵谷的成就,全然是在災難中建立。 






她也畫很多時尚社會意識關懷,如[還大地一個晴空¯_圖略]。
也畫舞者系列。從兩公尺半的[舞者一]中,可以看出她在大型畫作的圖面規劃上的用心,與技法的純熟。並掌握了上帝付予生命的軀體美感。她也畫了很多抽象理念的內心課題,如圖十[尋]、圖十一[冥想]。
她也畫了很多玩偶,如圖[夢幻]。在玩偶系列中,描述著家中眾多的玩偶。
華麗的服飾與虛幻的空間,令她心中現起如實如夢的追憶與空幻。 
 不論作畫的主題是什麼,眼睛所見的外表形象只是一種接引觀賞的方便,
 而終究傳達的是她內心的理念、情思與心緒。這就是她前半生意欲表達自我生命的意圖,這種意圖其實就是現代藝術家的共性,讓人產生悸動與共鳴。  
在很多時候,強烈的自我心緒捕捉,讓她掌握剎那間的片段心相,形成半抽象結構[圖八夢魘]、[圖九歸心]。加上不同筆意的變化,充分的顯示了她在不同繪畫系列中,不同的心緒轉折。
她也關心國際藝壇的走向變化,也企圖把自己推向現代化。內心的感覺捕捉之外,也常常加上意想的概念表徵,[圖十隔離]、[圖十一回家]。[回家]一作,是很特殊的構思。圖面由鞋櫃、門板、地磚、髒鞋,加上一條絲帶所構成。
沒有視點主題。這就是我們回家低頭脫鞋習以為常那一剎那所經歷的經驗,而這經驗代表著你我萬千經歷與心緒。這畫是由四張所合併,其合併臨界線造成細長的黑色十字畫面分割,把空無目的的場景帶入現代藝術的詮釋中。
也因為是自己意念的表徵,不一定達到美感的共通性。如圖十二[觀自在],左邊白色的分割線,我個人的角度看來並沒有必然性。但我們可以看出她以正方形畫面加上白條,切割了左後方裸女,來造就現代感的努力,藉以表達聖人與凡 夫相映的不同。這一張畫也看出蔡蕙香學佛初期,內心沉澱之前仍存自我表現欲意。
與圖一[蓮花]相比,其心境大異其趣,其內心的轉向也有她的因緣里程意義。





從圖一到圖四這四張所能體見的,可以說是蔡蕙香後半生生命的風貌。
寧靜沉澱穩重的內心狀態。她,又回到眼睛所見的實相。作畫時,
隨順六根實相而不住潛藏自我妄念。 
這種轉折,應該根源於唐卡畫,如圖[唐卡一]、[唐卡二]。
[唐卡]畫是西藏密教特有的習俗,畫唐卡是一種修練,有其功德。
 蔡蕙香畫很多唐卡,並送人結緣。


畫唐卡是學習[密教]的內心儀式,密教的儀式講究傳承,中規中矩,其中沒有個人的餘地。
 一切以[隨順]上師為意念,[一心]為主導。[寧靜][沉澱][穩重]是基礎,也是方向。久而久之,蔡蕙香的油畫也變成修練。我們看她後半生的所畫的成就,也就是她學佛與修練的成果。

我們不知道:她再後半生內心的抉擇又是什麼,但其曾經有過內心的轉折經 驗,對她自己應該受益良多。她的將來應該是佛法與藝術[共相增上]
 
讓我們祝福她。
 
20230505 楊平猷  修訂   於 哈崗小禪房



美 善 真的認知創作分享
(加入藝術平台群組):使用方式
1.前往「LINE 主頁」,點選搜尋列右邊的「掃描」圖示,選擇右上角的「照片圖庫」
2.接著,選擇傳給您的行動條碼圖片後,LINE 就會自動讀取並開啟該群組讓你加入了。
謝謝🙏
這是楊平猷老師討論藝術的平台,歡迎各位老師先進參加。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茫茫夜霧點點光

 侯飛月畫室專訪   (楊平猷 文  侯飛月 圖)





認識侯飛月 是在南加州[國立台藝大校友會]的中秋節脕會中。知道她才從日本回來美國後,我把口袋中的一顆芭樂給她。我們聊得似乎很可以。

 不知不覺中,她勾著我的手臂聊著,讓我倍感親切。後來,我們成了好友,無所不說之後,我才知道,還好那天我泰然自處,沒有失態,沒有一點誤會。這就是她,[隨和親切而清淡]。

 我們能談得來,主要中間夾著幾位共同的朋友: [奚淞]、[蔣勳]、[馮盛光]。而過去侯飛月和我從未交集過。其實我和他們不是同類型。我是台灣鄉巴苦幹型,而他們一票,清談如詩才子型。要不是奚淞、馮盛光跟我同班同學,我也不可能和蔣勳一起,雖然我和蔣勳都曾在;愛新覺羅毓鈞毓老師座下學儒學。

 今天侯飛月談起,她和奚淞、蔣勳之間的糾葛和故事,有些不可思議。

 提起她的交往朋友,濃厚的文藝氣息,帶有詩意迷人而難以觸及的一群,是為了方便探討她的畫作。但要認識她更應該從他的家庭與出生開始。 

侯飛月,1947出生於北京,二歲到台灣,算是台灣人。 

 父親[侯璠],曾任教北大心理學,與[胡適]至交,後在台灣師大[教教育統計學]。生性溫和而嚴謹。晚年認為[人生最應藝術]。

 母親[駱冰],為中國舞台劇名演員,曾演[漢宮春秋]而揚名。又演莎翁名劇[哈姆雷特],飾女主角[澳菲力亞]。才藝飛揚而性情直接了當。















圖三











圖四



當我整理這篇文章時,突然收到她的E-來信;[懷念媽媽]。因為媽媽前天走了。順手將它貼入此文,讓我們相應侯飛月的此刻。
 
[懷念媽媽]媽媽是一個詩情畫意熱情奔放的人說話的時候總是全神貫注有這種人格特質的人是超越現實世界裡的一般媽媽是一個 屬於舞台上的人我感覺得到戲中的她 是幸福的當她融入各種角色 去演活人間百態的時候她的眼神充滿了忘我的輝煌忘不了九歲那年台北衡陽街新世界大劇院我坐在最後一排黑暗的觀眾席上欣賞著被舞台聚光燈照亮的媽媽她有一雙 強烈美麗的眼瞳在她的戱裡 我墜入了幻境着了迷 中了魔好像媽媽一直都在找尋一種 絕對好像媽媽永遠都在期待一場 好夢她在「滿分和零分」的中間 奔馳! 她在「希望和失望」的大弧度裡 打轉!
 
每年暑假 
總會帶我們姊妹去看電影
走在希希攘壤的人群裏
從背影中 我發現紫色孤獨 在她的心中在希壤的人群中好像自己也有著相同的夢幻
三月十九日那一夜 無助的媽媽走了侯飛月 日誌2014,3,23在洛杉磯
 
 
 [給飛月]
 
媽媽   值得你一直懷念   
她的藝術品質 值得我們  讚賞       
過去的一切美好 隨著三月那一日的時光 頓斷    
 
一切心意 終將在此 息安  
茫茫夜霧的遠方 一眸含水夢幻的眼朣  彷彿我也 看見                            
                  
                 平猷 合十
 
  
 
侯飛月全家繼承了父母文學與藝術的才氣。她作畫,寫詩,寫散文。在藝文朋友中,被公認為才女。 
 
告別式那天,全家族,在哀念中分組頌唱。尤其姐方的甥女,嘹喨肯定圓潤,優美的音色,令我驚嘆。
 
但也因為父母兩相之間性格迴異,見事的取角解讀不同,最後離異收場。 
 
初中時代的侯飛月,曾經反抗而一度有自暴頃向,幸好兩位閨中好友,初中時有歐陽菲菲、高中時又有崔蓉蓉。
 
舞台上的歐陽菲菲,我們看到的是豪放熱情與爆發,台下的她,卻是保守穩固審慎。而崔蓉蓉也是早熟、懂事、穩定。
 
在侯飛月Teen Age 時代,從她們兩人中,得到安穩鼓勵與安慰,後來歐陽菲菲揚名台日,崔蓉蓉成為舞蹈家瑪莎格拉姆的得力助手,其間的情誼至今仍然不減。
       
高中後期,侯飛月學會了:
遠離矛盾糾葛,看淡了、看模糊了眼睛所見。
 
思緒總算穩定下來。 她認為:[所有的協不協調、矛不矛盾、衝不衝突,終歸要過去。看淡一些,看模糊一些,世間的不如己意,就不會干擾我,而且很快 過去。
 
崔蓉蓉的早熟催生了她,成了她的生存哲學,也成了她,往後心性沉澱後,藝術表現的指導。
 
見[圖一]攝影、[圖二]水彩畫。[茫茫]的畫面,[茫茫]的心意,也成了本文的點題的內涵。 
 
蔣勳,帶給她的是書。高中時,蔣勳給他很多書,像大哥一樣催他讀書。
 
這票人,有個共通點,就是追求[美],追求境界美。
 
奚淞加入後,更是對許多莫名都感動。甚至打電話報喜,對一棵傍晚最早出現的星星感動。
 
直到現在,侯飛月的水彩畫面所經營的,都是追求[不是人間的],一種[遠離]的美。
 
蔣勳,從網路上看到目前的他,那種執著,仍是提著[孤獨]、提著[偏安]的思想,走遍全台校園,美得風靡了青少年。 
       
藝專畢業後,得到輔仁大學[傅承烈神父]的法文指導,並推薦住在巴黎的 [Pere De Leff] 的友人,解決了住宿問題,進入法國國立巴黎藝術學院進修。
 
這時,她認識了日本留學生[椎名千收]。
一個人在異鄉是孤無獨的,椎名又是那麼誠意與殷勤。
 
結婚之前,被久等的奚淞趕來已太晚了。
 
簡單的慶祝,晚餐,宴請同學三十多位,是奚淞和蔣勳做的菜,酸甜中一羣真誠的友情,至今仍是如此。




[圖三]侯飛月幼小時的父母






















[圖四]侯飛月、奚淞、崔蓉蓉夫婦(看老友奚淞也有些老樣,崔蓉蓉看來也像不跳舞的人了)

下面是初到巴黎時侯飛月給父親的思念詩,用字挑剔,美而文意影射不落俗套,其中[暗淡星光流嫵媚]這種心境在她的藝術世界已然成形。 
 
 
 [思鄉]_飛月
 
遠山高 寒翠墜    柳暗沙明 寂靜空潭地  
一葉飄零 秋色易   搖落丹楓 更染秋深意 
走天崖 積雅粹    綠盡紅消 夢裏蓬萊醉
暗淡星光流嫵媚    摘取花枝 遙把思鄉寄
 
她父親侯璠,也有詩,不是父女呼應,是另一時段的思鄉曲。 
 
[懷鄉]_侯璠
 
千秋蘭榭桂飄香  正是飛觴醉月時   仰望廣寒宮闕好   神州萬里不堪想
 
在巴黎之初,她畫油畫,油畫通常要一天才能乾。有了小孩,怕小孩去摸搞砸弄髒,只好改畫水彩。
 
她研究了一套自己的畫法,適合表現自己[內心的雲霧]與[心光]。傳達了她內心[謎樣的世界],也善用了水彩畫紙張宣染色料的特點。
 
幾十年來,她一直保存著同樣的生命觀點與心境,與幾乎類同的技法。
 
畫面巧思並細心經營,一顆星光有時要花十多分鍾來宣化。等待中全身不動,像老僧入定。專注放鬆與堅持,直到恰到好處,風情體現。畫面與身心,物我相宜,寂靜與喜悅,清安與滿足。 
 
畫面的感覺上,整体都調和又平穩,清涼而朗爽圓潤。但她命題文字上,則常採孤寂荒涼的字眼,是我較不能理解。 
 
欣賞侯飛月的內心世界,只能用[感覺]來[體會]與[相應],不好用太多的思惟來理解。
 
在有時間藝術取向的演化中,她的心境常有[思緒跳躍]。繪畫的欣賞是剎那間一目了然沒問題;時間性前後關係的,則有前後[情境跳躍]。
 
在傳統的詩詞散文文章或音樂,常有起承轉和的內心程序。藝術的心序轉折,前後的羅輯性在我是一貫的;而她這種內心斷層的因緣關係,我不太了解。夢境通常是跳躍的,不具羅輯思惟的。
說來,
她本身是如詩如夢的,斷層也許是理所當然。
 
下面[詩夢]一則讓我们一起欣賞。 

[詩 夢]_飛月隱隱舊城   雲與霧      楚楚老河   荒荒大漠我 輕輕  拾階而起       古井  緊緊 盯著    妳     
白色的斷層       白色的火熖    白色的足印  白色的記憶鑼鼓聲  停下來  沙麈也不再飛揚  花旦忙著 卸妝深紫  淡綠  浮又沈寒山 墨色處    夕陽 一片天     侯飛月 2013,5,26 寫於  日本千葉山武市成東津邊
 
拋開羅輯,拋開追究,謎離夢幻讓人醉迷。讓我们一齊打開她的畫頁,分享她的胸懷。我們不必說她畫什麼,我們只要;也沉醉在畫面內所傳達的謎思。





圖五











圖六



















圖七















圖八














圖九













圖十一















圖十二













圖十三













圖十四













圖十五





























圖十六


























每一張都是那麼美,那麼謎樣詩意。
 
但有一點我不太敢開口評說的是;最後圖十六。
 
那張素描[座椅]。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敢],還是[不想正面以對]?而她回答說,我的評語是肯定,也的確實在如此。
 
很少有人,從背後欣賞座椅,這張卻從椅子背後來畫。[藝術家常常不自覺的捕捉美感],[美感卻表達著,來自自家內心的深處]。
 
少為己知的心緒依託,從現實的後面切入面對,是[何等無奈中所做的世間抉擇與善意]。久而久之,成為[特殊的處世善巧]。不傷對方也安己心。
[從矛盾中建立的詩情美意]。
     
 
侯飛月詩畫表達是[真誠的描述自己]。 
 
記得年輕時,讀師大李辰冬教授[陶淵明的詩詞欣賞]。其中,與謝靈運的詩詞比較中談到:[作家的真實表白,才是真作品]。[真誠面對努力的結果,格局一定獨一無二的真我,這就是創意。]想來侯飛月就是。
 
 
 結語
 
 本群族[立名]為[美;善;真,的創造與分享],是;由於想到楊英風創作上的態度,由於美善真呼應李辰冬[作家內心的真情表達]。
 
希望,我也能,如是。 2023/03/20


















(加入藝術平台群組):使用方式
1.前往「LINE 主頁」,點選搜尋列右邊的「掃描」圖示,選擇右上角的「照片圖庫」
2.接著,選擇傳給您的行動條碼圖片後,LINE 就會自動讀取並開啟該群組讓你加入了。
謝謝🙏

從[鳳凰來儀]的製作 談[美]的真義

                                                       文 /楊平猷

(1)為什麼[美 善 真]


a 為什麼 國立藝術大學的校訓 [真 善 美]
b 真 善 美 三事 是[生命的最高品質
c 真 善 美 [三事一如 無有差別
d 真 善 美 三事[直接體驗 直指人心
e 美為本群族的課題 讓[美]站在第一線 

在此 只是擺前面 三事無有差別

 (2)[鳳凰來儀]的成就因緣

a 1970年 大版博覽會 中華民國館  
b 總設計師 貝聿銘
c 推薦人 葉公超           
d 製作人 楊英風
e 楊英風的龍鳳思想 華夏真善美的 至上思想

 (3)製作

a 獲得葉公超的推薦        
b 不斷與貝聿銘討論與調整
c 理解貝聿銘的整體設計意識    
d 整體與個體之間的調和
e [景觀藝術]的觀念在此抬頭   
f 紙片模型 不鏽鋼完成
g 期限內 不完成切腹的決心 
h 機台太小 卡車輪胎輾壓成型
i 美感 心性 的運用       
j 楊英風與貝聿銘之間信賴建立
k 發現不銹鋼板薄性應用      
l 不鏽鋼鋼性 久駐性 非陰性
m 開啟不鏽鋼雕塑的開端

 (4)結論

a [真][善][美],是一件事的三個視角。是一致性的,止於至善而後止。
b 阿羅漢的心,是[美心]。美心是善心,是真心。
c 1970年,楊英風生出這樣一種[心]。 一種不止於至善而後,[切腹]的決心。  
d [鳳凰來儀]完成後,楊英風把[內心]的境界,與[不鏽鋼]的境界,推向最高的境界。直到紐約[EQ門]的完成 楊英風才真正理解不鏽鋼,[藝術生命]走入[不鏽鋼]的世界。  
e [切腹]的故事,是老師東京回來第二天,只對我所說。而EQ門的故事,則是多年之後,我才得體會。

二者前後的[因果關係],真正,少有人理解。

f 不鏽鋼的[鋼性],[久駐性],[非陰性]楊英風真正所體驗。也少有人知道

從三界四食的角度欣賞先師楊英風教授

2000年楊英風仙逝三年紀念 國際會議
         楊平猷論文發表專文
2013年楊平猷依[浩然數位美術館]資料
         重新整理 存檔自家電腦

(楊平猷 文   浩然美術館)



前言


去年,1999年。回台休假、觀光。返台之初,造訪好友李亮─(陶藝教育家),閒話台灣藝壇今昔,當然也談及先師楊英風教授過往的一些事。
  
今年,結束了美國所有的業務以後,再次返台,隨即拜訪過雕塑界的老戰友。其中吳木星、周義雄等同門及多位友人也都談及楊老師時代的一些事。
  
對於自己的老師感懷讚嘆為主,而旁門友人則夾雜了評判。
  
依歷史評論的原則,敘述評論應以第三代的語論為準。所謂歷史自有公斷。因為第二代描述上一代,雖然擁有直 接的印象與資料,但難免夾雜時代的情緒而失公正。但我們這些楊門子弟也不能把經歷過的事實,放著不管。在這裏提筆,一方面可以做為下一代整理台灣彫塑史的 參考,另一方面,可做為自己再出發的自省資料。
  
在論題之前,先介紹本人在楊門內外進出及受教的大致經過,從中理解楊英風老師的生活與思想模式,也分享藝術家的內心風範。
 
 
一、楊門十年,春風沐浴

1963年,我就讀台北師範藝術科三年級。這一年大概是楊老師出國深造…即楊老師的(羅馬時代)之前。
  
他在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台灣前所未有的彫塑個展。展覽中除了[哲人][李石樵老師的頭像].…等還有很多件感人 的製作。最令我感動的是[呦呦鹿鳴]一件。不論命題、含義與造型,在當時都是我心中的絕事。後來這件作品跟著楊老師抵達梵帝崗。走進教庭皇室。每每憶及此 作仍追念不己,豈止三月不知肉味!也因此決定了我被雕塑所捆綁的一生。

圖二哲人


 
圖三李石樵(磊)


圖四


圖五


註一 圖四 呦呦鹿鳴原作局部圖,整體資料已流失。圖五為當時同等質材同等優雅氣質的參考檔案。 
註二 圖六應也是呦呦鹿鳴。同等體裁不同質材,應是晚期重作,整體氣質和早期已有些些的差異。

圖六

在展覽後不久的一個機會中,從宜蘭(楊老師的故鄉)來的台北師範同班同學吳木星的帶領下,第一次踏上南海路的楊 門,也幫忙了三天東門國小的另一件同質材的製作。這是一件以竹節鋼筋為骨架,外包黑砂糖調水泥和木棉的特殊質材。吳木星告訴我一定要把鋼筋包實,我依樣照 做。他又告告訴我,只有素描能力好的人,才適合學彫塑。想一想歷史博物館裏柔性的震撼。再盤一盤自己的素描能力,應該不成問題。暗中就下定了決心,彫塑將 是我一生的工作。
三天中,隨著吳木星包紮彫塑。此間除了中午在餐桌上與老師對坐之外,可以說不曾與老師交談半句。 (其實,傳統雕塑是以質材自然色澤為顏色取向,樸素的本質與素描相當,其輪廓拿捏的肯定要素亦以素描為基礎,而素描強才能學雕塑的見解则不盡然。)   
  
第二次再上楊門,已是我的藝專時代了。當時吳木星讀師大藝術系一年級,受到楊老師的影響,想轉讀建築系, 於是想推薦我去代替他在楊老師家幫忙的工作。當時我讀藝專一年級,楊老師才由羅馬回國不久,接了第一件工程─「土地改革紀念館浮彫」,是不銹鋼與紅銅板混 合的板金製作。吳木星提出推薦的意見,楊老師不置可否。吳木星只好獻計,要我假裝路過巧遇,然後就蹲下來幫忙。果然一幫就幫了陸續合計最少十年。在這十年中,經常吃睡在一起,甚至一九九四年,當他在三番市做板畫時,還幫他翻譯,並同住一個房間,直到轉往紐約SOHO的彫塑個展。這時老師年事已高,藝廊老闆不 知是尊重還是不大懂,整個會場佈置都由我指揮,最後燈光由周煉(現為美國著名燈光師)負責。
  
在這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中,楊老師總是工作勤奮,不分晝夜。也隨時放下品嘗美感。賞玩之後,他會講述他內心 的轉折。品嘗的是美感,講述的是理念。他從來不跟我們講製作的技巧。記得「土改板金」完工後幾天,他指著一堆又乾又硬的塑土,交待調柔,也沒告訴我巧便的處 理方法,就忙他自己的事去了。而我只憑過去在清水中學時紀有泉老師指導的方法:打碎、調水、打揉。武了好多天。等過了一年後,我才知道:只要把它泡在水 裏,不理他,幾天後隨便揉一揉就行了。您說冤枉嗎?也不見得!技術的問題,都是同學間相互指導。像翻石膏、修補、F.R.P.製作,都是葉松森教我的,再 由我傳到藝專。葉松森是老師在復興商工時帶出來的大弟子,技術高超,人又慷慨,從不暗一手。那麼老師教的是什麼?他強調入室弟子也不必教什麼,只是在生活 與工作中,感染藝術家的自覺與氣度。他希望感染的是於社會有增上效果的氣質。因此,他講理念,要我們感受他的內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這方面講求,強調彫 塑是表現自己,只有建立良好的自己,才能創造出好的彫塑。內在的本質沒調好,很可能成為粗糙虛假的藝術作家。後來(一九七○)我回清水高中清中畫室指導晚 輩時,才體會他要[傳承]的是什麼。
  
理念,指導著人生的走向。健康、向上、喜悅、樂群、頂天立地,是他引導我們的方向。技術很重要,但他不是 一層不變的。技術與創作形式是隨機應變的。記得做裕隆〝鴻展〞時,我在家工作室負責主題人物嚴董事長的塑像。有一天,我去工地現場,發現造形灌注泥漿後模板有崩 模現像,因而變形了。真著驚,但老師笑一笑,結果他順勢創造了另一種感覺的大作,照樣氣勢宏偉。
  
土改浮彫做完不久,就是我藝專的第一個暑假。他開始製作陽明山中山大樓的噴水池浮彫,在松山陶瓷廠工作。也在那時認識了老公公[毓老師],即愛新覺羅毓鈞,楊老師要我把握機會跟他學習儒家道學。
  
噴水池浮彫是仿商周銅器的龍形建築圖案。由中段主題做起,再向左右開展。在這同時,他又忙著梨山賓館的噴 水池設計,好幾天都留著我一人在摸索。拷貝右邊圖案的對稱體。有一天下午,他牽著師母的手,(這是我印象中唯一難能可貴的鏡頭)來到松山,很高興的看著我 的成績說:「那同款同款?」就以此作為範例跟我講了一個下午商周鐘器的精要,從銅器時代的背景、造型的要點、圖案的佈局、圖形轉折變化,線條力道的要領, 主副相輔的關係,和商周銅器的現代意義。對我來說,這是幾個月來獲益最多的一天。最後,還帶我們去中華商場吃真北平。第二天他就不來了,直到暑假末期全部 交給陶瓷廠去翻模燒窯。接著,他便要我趕去梨山。
  
在梨山遇到了清中校友周義雄,也認識了周煉。周煉與周義雄是藝專第一屆的學生,也是老師的徒弟中最聰明的 一位。後來,他留學美國,在美國從事燈光事業,老師在紐約SOHO個展時的燈光是他配置的;而周義雄忠厚老實,文學素養第一,不論詩詞散文都有絕品,塑造 也有傑出的表現,「南管專題」曾在歐洲揚名立萬。
  
梨山噴水池的工作是楊英風教授特有的MOSIC工程,是一種結合中國庭園山石和西方馬賽克的工法,此件幾 乎與花蓮機場大門同期製作。楊老師在義大利與花蓮榮民大理石工廠的余廠長結識,並成為至交,在兩人的合作下研發出來的。此作又是商周圖案的運用,以花蓮大 理石廠的邊材與溪底的大蛇紋石組成,粗糙的造材、細緻的手法,一方面配合整體圖案結構,一方面適度地展現石材爆裂的肌理與光澤,巧思堆砌而成。看楊老師在 石間水上,跳來跑去的指揮,配著賓館建築與深谷對面的遠山雲霧,有另一番氣魄與氛圍。偶爾大家歇下來,老師會為我們講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指導我們如何運用 天然素材表現內心的美感。這段時間我體會到有別於過去梵谷式的苦烈藝術狀況的另一種藝術生態,也漸感染到另一解放式的生命形式。他說藝術創作不是一種工 作,而是一種享受,放輕鬆、學習感受、讚美、歌誦,並享用天、自然與人文之中和諧的交融互動。


圖七楊英風在梨山賓館噴泉工作中




說是享受,但依我觀察理解,在臨場工作時,是揮洒自如,豪情奔放,但在設計桌上則是構思研密,以達成竹在胸。
  
隨後兩三年跟老師做了幾件大飯店裏的噴水池,都是運用這種大型馬賽克的做法,但每一次運用的方法、石材種 類、都有不同。事實上每一次都是第一次,隨機運用才是共通點。國賓飯店小小洞天、中國大飯店的天井、亞洲大飯店都很有特殊的表顯,做亞洲大飯店時,我才領 悟到如何把一塊石頭以最恰當的方向放在最恰當的地方。局中暗示了人際組織中,相輔相成,互助無私的重要性,並把中國山水畫的境界靈活運用於石頭遊戲中。在 這件施工中,老師不知從何處請來兩位砌石師傅,利用兩隻鐵管和一支長形起子,就能把大石板輕鬆地移來移去,自由上昇下降。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 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但這件工程發生了紕漏,就是舊建築裏改建水池的漏水問題,使原先的歡樂失去光彩,以後就不在舊大樓製造水景世界。
  
就讀藝專時,在楊老師家是純學徒,畢業才正式成為工作室裏唯一有給職的助手。工作與學徒時沒有什麼分別,工作項目隨時空與老師在材料上的運用做轉換,而精神層面則一直補強。
  
我們都相信老師在事業上,一定也有不少挫折與無奈,但除了偶爾談及某大畫家與某機構主管叩他紅帽子之外,他從不告訴我們這些,只說些喜悅的見地與我們分享,我們也只能從旁觀察推測,而不能分憂。
  
而另一方面,楊老師也時常鼓勵我,自己在家創作,參加展覽,偶而他也介紹我小工作。見習與創作練習中,獨 立作業能力逐漸發展出來。他希望我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常以陳庭詩為例,勉勵我。當時陳庭詩是一位版畫為主彫塑為輔的作家,題材與技法獨特,品位陽剛而超 俗,為人和氣,工作認真,獨來獨往,是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家,以前是,現在依然。
  
直到有一天,他很慎重的告訴我:「可以了,藝術家的氣質已形成,但還須 要多加[愛心」,愛真理、愛自己、愛週遭、愛朋友。」
  
自此他以朋友的立場相待,共同研究台灣彫塑家的發展,籌組了[五行彫塑小集]。當時的成員有郭清治(石)、李在鈐(鋼)朱川泰(木)、陳庭詩(鐵)、邱煥堂(泥陶)、馬皓(陶)、吳兆賢(木),我們每月聚會一次,交換知識相互研究,在歷史博物館開[五行雕塑聯展]。
  
另外,還參與[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ISPA],時有美、日、韓、香港、新加坡、中華民國等各國成員,人數眾多,在大阪、台北、高雄、香港都有展覽。
  
做中國大飯店時,他開始在台北與新加坡之間兩頭跑,並在黎巴嫩設計中國式庭園,在國內的時間反而較少,這 時我自己的業務也多了起來,就辭去了給薪,再變成無給職的客串幫手。1970年代我應許禮憲父子的邀請到花蓮研究大理石彫刻,才中止助手工作。一年後再回清水自設楊平猷雕塑工作室,活動於台中中部,師生情誼不斷,偶爾也北上支援。
 
二、從密室與哲人談起
  
某天,應周義雄之邀秉燭夜談,周義雄在回憶楊老師的往事時,告訴我楊老師有一間密室,只有老師才進去,是 研究新作,不對外發表的機密地方。事實上所謂的密室,我進去過兩次。密室原是日式房舍建築的通道,介於玄關、餐廳交界的地方的迴轉空間改造而成,老師曾在 裏面畫人體素描與胴體塑造研究。林絲緞是敬業的模特兒。在當時的社會人體畫還是神秘階段。另外,老師也在裏面打坐靜思。老師是天主教徒,但塑造佛像、研究 佛的精神,也研究道家,實踐道家的修習法,認為祈禱與靜坐在某種層次有其相通之處。嚴格來說,當時的他應屬於中國道家思想融會貫穿他的天主精神與佛教精神,[天人合一]是他的中心思想一貫的看法與說詞,密室可以說是他[獨處]的地方,與[天]與[地]交通的地方。

早年楊老師的作品中最具意念形態的可能算[哲人][圖二]一作。哲人初看起來是一件方柱形的人物胸像,從胸部往上頸 項、頭臉、額,都呈方形,轉折之處更造有短短的長形小方塊點輟品,作為線條的緩衝與頓挫節奏。整個造型可以說是商周銅器造型觀念的結合品。當年現代造型觀念在台灣正在萌芽,人物變形與重新定義在楊老師已有了新象與突破,「豐年社」卡通人物的簡化與變形是當時藝術新學的模仿對象。商周銅器造型理念的運用,加上往上拉長,造就了高聳的視覺效果,已把中國的君子「頂天立地」的精神做出了一步稀有的詮釋,並奠定楊老師特有品牌的基礎。收縮的下額,長長的耳形,面部 的表情卻是楊老師描述佛家意像的精華。尤其也特有的四眼,更是創舉。

豐年社






老師曾告訴過我:「兩隻往前看的眼睛是人的肉眼,這雙肉眼除了看一般世界之外,更要求看得真,看得遠,看得細,看盡人間疾苦。兩隻向下看的雙眼是心眼,是往自己的內心裏面世界看。」不論佛陀或基督都說世界在裏面,天堂在裏面,地獄在裏面,真正要體察世間,只 有往裏面看。楊老師的世間除了往外看到的無邊無界的外在世界外,還有往內看到的另一無窮無盡的世界。所謂往裏看就是內觀,哲人就是楊老師在密室裏內觀生活 的成果報告。
  
哲人製作於老師出國之前,在羅馬生活三年之後,「中國人」的意識更強,求道之心更堅。他並沒有告訴我內在 世界有多美好,但他提供了我們通往內在世界的方向與道路。他跟我講了兩三次徐福與五百童男童女東海求道,後來中了童男女之計終於墮落的故事。他除了給我們 毓老師之外,還給我們高老師。毓老師原名是愛新覺羅毓鈞,傅心畬老師的侄子。童年時末代皇帝傅儀的侍讀與玩伴。在當時與孔德成、曲萬里同為中國文化的精華 遺寶,拜毓老師有向外展望的意義,有中國文化主體社會文化領導階層主流文化的意義。而高老則是開展內在空間的開始。高老師是建國中學的國文老師,專門指導我們道學,講的是性命雙修,當時周義雄、屠國威,還有師妹楊美惠都一起上高老師的課。
  
至於老師,很忙,什麼時候靜坐修習我不知道,但是他每每出現一種特殊的目色時,是令我感覺不可思議的狀況,直至多年後自己能隨順這種經驗後,才了解那是什麼。
  
某一天柯錫杰老師來訪,閒談對話中提到柯老師攝影個展,老師忽然不語凝視目露妙光,柯錫杰拿起相機,卡擦一下,不久就出現了這張傑作,這一張照片後來一直為楊老師所採用。
  
學過靜坐或氣功的人會有一種經驗,當練習放鬆身心精神專注,呼吸完全調順之後,就會感覺身體如失重,如浮水中,沒有大小輕重的比量狀況,毛孔張開不分內外,全身氣流暢通流入流外與週遭打成一片,[人與環境息息相關而實在,人與花草樹木互通來往,人與天地相交互融]。
  
讀過莊子的人應都知道「坐忘」。在「密室」裏楊老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坐忘。坐忘其實就是[遠離時間與空間約束] 的一種功夫。說功夫是因為靜坐也須要練習,各家各派有不同的練習要領。關於靜坐的言論恕我不知在莊子之前有誰提過,當然莊子師法老子也是大家所週知。坐忘 其實是一種身心狀況,忘之後就可能出燕夢蝶,[分不出蝴蝶是我,還是我是蝴蝶]。坐忘的狀況一直保持在日常的行住坐臥生活中時,走在橋上看到游魚,就不會不知 道魚之樂。當然也可能看到[橋在水上漂,也可以看到水在橋下流],橋流水不流並不是開悟的狀況,而只是某程度定靜的現象而已(請參閱星雲禪話)。

靜坐中的楊平猷

佛教有一個「未到地定」的名詞,「未到」意思是還沒有達到,是還未達到初禪的五種禪定現象圓滿的狀況。在 這種狀況下的人至少遠離了要這個要那的心,而有一個專注的境地,但是他還沒法拒絕下意識浮現出來的影相,這時他的感覺能力已現出特別敏感,而且所看到下意識浮上來的影相,聽到的聲音,或嗅到的味,都會單純化,明朗立體,與他物分離,清楚實在。這時你說你是魚,你就是一條魚,你說你是蝴蝶你就是蝴蝶。當然假使你說你是觀世音菩薩,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而且經歷和真的沒有兩樣,甚至生理也會產生某種程度的變化。因此,佛的看法中,人醒著和夢中所見識所經驗到的,可以畫等號。但別忘了一切都是心的作用,假使你以幻為真,還不能凡所有相皆是虛忘,就有可能很快成佛,也可能快成魔,在別人眼中你是幻視幻聽,應受 心理治療。有了這種經驗的人一定會有某種程度改變人生觀。莊子就變成中國文藝思想重要人物,瀟灑活潑的文學始祖,而禪宗裏許多超越觀念的故事,都令人可口 細嚼。
註三 記得[大愛電視]好像有一段大林醫院簡副院長的講解,人的腦部有一種[記憶,變現]的機制,可是[幻]的基礎?                       
  
「未到地定」多采多姿,也是各種不同超越思想的分岐點。
  
「未到地定」算只是很淺的定,但它有特色,宗教上各宗各派在此之後就往各自的目標前進深入,不同的體驗成果,又會有許多不同的解脫層次經驗,即使佛教也有宗派之分,且各持己見。一個以藝術為目標的人,也可能因藝術前題的導向,加上經驗理解的異同而有不同的藝術造就。
  
藝術家的世界往往是靜與美的世界,當他坐忘時可以是遠離內心的衝動,遠離時間與空間的壓力,他所看到的是單純與美,是攝影鏡頭上入鏡的,在彫塑家更是三度空間的立體感,一切是美淨的經驗,所謂淨遍一切處。相信楊老師也是,這種經驗是生活與創作的指導。
  
但是出定之後呢?現實的,不圓滿的人生際遇,處處皆是,天天都是。人們都在追求生命的無上安穩,都在朝自己的理想的方法調整。有些人朝離苦的方向,有 些人則看到那裏有樂就往那裏走,趨樂而行,每個人都可以開始創造自己的理想國,或可以追隨別人,附和別人所變現的極樂世界。

三、三界四食與理想國
  
佛教有所謂[三界],三界就是[慾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思想早在佛教之前印度各教派已盛行,但主要都以為生活的意念方式決定來生生活的福地。佛教並不否定這種思想,而是給予新的定義,強調生活在當下的意念方式就決定了當下內在世界的福地,並以當下身口意的觀察,而達到超越並消除煩惱遠離苦境,福地其實就境界。人對事務有不同層次的看法與處理態度,當他為滿足感官各種需要時,產生強烈的需要感,以此需要而做出 價值判斷與行為依據,且表現強烈的意願,但不論有沒有付諸實行,他這時就活在慾界裏,慾是眾生最基本的本能衝動,是最低等的境界,而慾望得滿足而喜樂的感 覺就是慾界天;當人對事務的反應是安住在所接觸到的形式美好的形狀色澤聲音美味的現象與知識,分辨並執行這種可意的內心平衡感,他就可能活在色界裏,當可意生出喜悅 就住色界天;當人們以理想理性觀念邏輯科學性為行為指導原則就可能活在無色界裏。古印度以三類人的分出精神層面與人格層面,三界各有三界的不圓滿,各有其 苦樂煩惱,但都是由自己的心所變現。
  
三界中不論那一界都在世間裏,有些人追隨佛陀的腳印,以少苦離苦為方向,最後超越了世間,達到解脫煩惱的 境地,這種人叫做佛教徒。而一般世間人眾,以三界做為生命追逐的方向,結果就在這三界中轉來轉去,不論這一輩子或下一輩子之間或此生當下,剎那變化都是一 樣,隨著遭遇到的時空與內心生起的需求不停的輪迴著,結果還是領受不同形式的不圓滿,而且想得到更理想更進一層的安穩性、永無止境。
  
佛教也有所謂[四食],在佛教的定義下,凡是[能夠提供生命營養滋長延續的條件都是]。食即資糧,也就是物質糧食與精神糧食。依此定義資糧可分四種:第一種食物是隨時段必須裹腹的食物,即一般食物。追求一般食物與追求金錢都在這種範圍之內;第二種食物為感官性 的滿足,我們要看、要聽、要嗅、要口味,要光滑細嫩、充實刺激,甚至性器官的,所有滿足觸覺需求的條件都是。這種需求包括實際接觸、間接接觸、想像接觸、夢中 接觸都是。想一想你想看的衝動和生起飢餓的感覺有什麼不同,所謂眼睛吃冰淇淋,就是這個意思;第三種為滿足知識性的條件,看書、聽新聞、探求觀察,有的人晚 上不看書就睡不著。第四種為友誼、理想的、觀念的條件需求都是,結婚生子、交友結盟、特有理念、主義的推行、增長延續都是。
  
三界眾生不同層次不同需求,依賴不同條件資糧來滿足,來增長來延續。不同的需求依不同的經驗累積發展。有美感形式經驗的人則追求美感,以美感為食,有特殊理念情誼的人以發展特殊理念為滿足。在食物的條件發展中有愈攪愈濃烈者,有因挫折而委縮改變者。飲食為物質食物,其他三種為精神糧食,照道理飲食為人們正常食物,偏偏有很多藝術家廢寢忘食,很多革命家不顧生命,慈善家不看已利宗教家離家疏親,就是在他的生命裏,他有物質的營養需求,以美感為食,以理念為食,以創作為食,以愛的感覺為食
  
楊老師出生於宜蘭,父母從商於北平,年少赴北平依親,過著富商子弟的生活,中學就讀北平某校,為當年紅樓夢中紅樓舊址,在京畿生活多年受北京文化氣息的勳習,奠定了他中心思想的主軸,隨後遊學日本,學習建築及彫塑 得良好美術教育的訓練,成年後回台完婚,因時局的動盪,滯留台灣,轉讀師大美術系。
  
楊老師一向自我要求認真嚴謹,加上他的先祖在福建為有名的當代工程師,不論先天資質或後天學習都有造就特殊人格的條件,最後把所能所學所依所食都表現在令我們珍愛的藝術作品裏。
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楊老師表現在三界層面的內心理念與生命執取的行為抉擇吧!

四、回歸呦呦
呦呦是鹿鳴的聲音,文意原自《詩經》[呦呦鹿鳴]。
  
鹿為草食群居的哺乳動物,生性溫和,體態優美。鹿音祿,在華語諧音的含義中,有祥和得意的意思。鹿逐草群居,當有鹿發現可食美草時,不獨食,即發出呦呦之聲,招乎同伴一起食用。詩經原文文義是美酒分享嘉賓。 從天主教的角度說,鹿鳴也有[報佳音]的意思。
  
鹿鳴一作除了送往羅馬梵帝岡原作之外,台中教師會館與台北東門國小都有放大尺碼的鐵筋複製,這件作品可以說是楊老師一生心鏡的寫照。
  
楊老師也是性情溫和理智,長相優雅,英俊瀟灑。鹿做多了心境如一,自名呦呦YuYu。性如呦呦。楊老師最 大的成就就是美感的發現。在我所知道他的時間裏、他一直要把他的發現表現在作品裏,分享大眾,教育大眾。他一方面少休少眠地創作,一方面致力於教育下一代藝術理念的工作。
  
1967年,中山北路[呦呦藝苑]為創辦彫塑教育的起點,後因時機未熟而收攤,但開辦藝術大學一直是他的希望,板橋林家花園與林家子弟也規畫了很久,水晶大廈裏也花費不少心力,但陽明山上的一次真是轟烈。197?年有人送楊老師一塊地,做為藝術大學之用,條件 之一就是為了表示建校的誠意,楊老師必須馬上開工,直到建成,否則停工即解除捐贈合約。他和顧獻樑教授一起籌畫,花掉了兩人的積蓄外還到處籌錢,當時楊老 師在板橋有一浩大的噴水池景觀工程進行著,他把工程的進帳都投入首期的道路開發上,結果校地附近原地主的保留地暴增其價,而最後也後繼無力而終止。又美國 的法界大學也曾花費了不少心血。
  
楊老師告訴過我,藝術教育是他的心願,他說[藝術教育不是為台灣製造很多藝術家,太多的藝術家社會將成災難。我們需要的是普及藝術家精神,學生養成良好藝術家的氣質與態度,分散到各階層,再傳播全社會]。這是社會的改造工作,是鹿鳴理念的發揮,楊老師也依此為食。
  
藝術是一種創作一種表現。很多人以為藝術家是為了表現為了創作。其實是藝術家對生命有獨特的發現,藝術家是想把美感的經驗誠懇忠實地做出來,說出來而已。只透過技術的訓練只講求表現,追求有別於人,是一種自我慾。自我慾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家不必故意創造。只是選澤最適當的美學語言,正確的表達(創新感是屬於欣賞者)美感經驗,加上愛心與意願力,圓滿融會專業知識與技術,才會成為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家。 梵谷的拼命不是創作慾的滿足,而是勇敢把把世間的真與善努力地說出來。 楊老師也是,所有的作品中所呈現的只是精準地表達他的理念而矣。 每當我欣賞楊老師的作品,不論舊作或新品,內心深處總是有所衝擊,這就是[共鳴],也就是所謂[相應]。
  
藝術家的創作是在製造相應,欣賞一件作品不必懂得藝術,不必具備黃金比例與形式美學的知識。但需要有一顆類同的心。一顆願意領受藝術家所傳遞美感經驗的心,更有一顆領受高尚理念的心。
  
欣賞楊老師的作品,首先了解他三界中的立足點,與了解什麼元素在滋養他,最重要的是打開我們自己的心,去感應他所傳達的是什麼,領受他所有過的美感經驗,並營造自己內心理想的世界,讓欣賞的含合回歸到呦呦的精神。
  
世間不能圓滿,再造的的領域也不能圓滿,楊老師的追求無有止境,直到最後,楊老師真正的走上佛教的道路。 那一年1993年,我回台灣幫老師布置在新光大樓上的回顧展,楊老師用不銹鋼做了許多圓形半圓形、方形長形、組成一組一組的,佈置時老師不置可否的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好像小孩子玩積木一般,然後講述著宇宙運轉的法則與動力。我非常感動,因為超越三界的時機幾近成熟,但是隨後他又告訴我,他還有一個願望,就是在中國的某地(我忘了)建造起他內心的美極世界,啊,又回到呦呦的理想世界來。佛法真的不容易啊!但是楊老師的美極世界還是值得輪轉三界的我們追逐與品嚐。

後記
當年國際會議結束後,輔仁大學的修女代表,跑來跟我交談。她說,原來[鹿鳴]一作,可以和[報佳音]畫等號,是她從來沒想像過的。聽了我的報告她才了解,楊英風憑什麼把[鹿鳴]送到凡帝岡。
原來欣賞藝術還要有想像力。
而她的出家眾女兒寬謙法師,會後私下批說我把楊老師寫成[佛道不分]。
依我的見解,楊老師年輕時,佛學深入,晚期更以佛教為皈依。但他的[天人合一],是超越宗門與教派的藝術思想,講究造物運轉的律則,造就的氣韻生動美學原理。我們還是依他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生命角度來欣賞。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