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楊平猷安般念20210304佛陀的呼吸法02 推介

 

佛陀的呼吸法推介

   銷售定點站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公司:台中市南區美村路二段392號    電話(04)2265-2939

201612月份新書推薦

書名:佛陀的呼吸法



以下制式欄位,不得變更

作者

楊平猷

開本

17x13 cm

頁數

232

/彩色

單色

裝訂(平裝/精裝/騎馬釘)

平裝

內頁排版(/橫排)

橫排

定價

330

◎ISBN

9789863584421

◎EAN

9789863584421

◎CIP

225.7 105021805

語言

繁體中文

書系

出版日

201612

出版社

白象文化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分類建議:

宗教、哲學

 

一位在家居士修習佛陀「安般念」──觀呼吸的日記,解讀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

 

【本書簡介】

◎本書分為法、法談、法行三部分,由闡述原典經論中佛陀的教導,到個人依法修學的體驗,更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解讀說明。

◎「欲知上山路,需問過來人」,收錄身為藝術家的作者所寫之〈木匠的日記〉,提供修行者最佳反觀修正、安般念修學之實踐範例。

◎附錄作者心中關注的佛法與雕塑創作理念、紀念先師楊英風教授文章,以及母親、家族的相關軼事等。

 

 

解讀: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安般念的修習法,一本觀呼吸的日記。

 

1997年,藝術家楊平猷皈依台南東密悟光法師之後,只帶了少數生活裝備,和一本《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的晨修誦本,開始了以禪修持咒取代藝術工作的旅美生涯。

修行的功力是長期累積的。其以多年持之以恆的修行,依據對《清淨道論》所理解,及多年修習體驗,分享其所確信:「所有諸山法門,都可以開啟佛智。個人從精進中,也獲得名色分別智,及更高的智慧層次。」以及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安般念修習法」。

 

作者每天醒來時,立即起床打坐,入定出定大約一小時。不賴床,而且僅睡木板床。白天作雕塑打工籌集生活之資,暇餘或當義工。

天天、時時、分分、秒秒都在觀照心的安住,這是意志力的持之以恆。

 

學呼吸的人,不能管一天多少個呼吸,一次只能管一個呼吸。

管住一個呼吸的過程,就是管住當下,並體驗當下,而佛法就在當下。

學佛不必為什麼,只學精進,體驗當下,當下就是一切。

當下的世界,是一度空間的世界。

一度空間是世界的最妙單位,只存在剎那之間。

剎那與當下,不可計量,難以形容描述;

只能感覺,只能體驗,是一個不可說的狀態。

佛教徒所說的無常、空性、無我,都在一度空間的當下體證。

「佛陀呼吸法」是證得當下最佳管道。

 

本書所介紹的呼吸法,是依據《清淨道論》所理解,及多年修習體驗;也經明法比丘與張大卿老師的肯定,反覆整理的讀書心得報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4421.pdf


【作者簡介】

楊平猷,一九四三年生於台中縣清水鎮。台北師範藝術科,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雕塑組畢業。根據命算家的說法,他命帶文昌與華蓋,不僧則道。生來資質聰明有藝文天才,註定與佛道及藝術脫離不了關係。求學時,曾依傳統禮俗成為楊英風入室學徒,擔任雕塑事務所助手前後超過十年。1979年移民美國,現在仍持續藝術創作與佛學禪修,並參與台灣人社團服務,活躍於洛杉磯。

 

【推薦序】

◎釋悟因 香光尼眾佛學院院長

 

這是一位在家居士修習佛陀「安般念」──觀呼吸的日記。作者楊平猷居士找我寫序,送來一本厚厚的日記。素昧平生,看他的日記卻是令人感動,這是一位認真修學佛陀教法的居士!

2016年的初夏,在第一次見面之前,我讀了楊平猷的《佛陀的呼吸法》。娓娓道來,簡樸平實。我內心生起一個念頭:「個人的日記要出版,讀者會如何看待?」作者本人是不惜成本,願意把自己的心路歷程袒露,但他的人在嚴謹古典中又透露著怎樣的思惟?

於是我從日記中去深入了解他的作息,從作息來觀察這個人。楊平猷每天醒來時,立即起床打坐,入定出定大約一小時。他不賴床,而且僅睡木板床。白天作雕塑打工籌集生活之資,暇餘或當義工。看起來是相當的認真。天天、時時、分分、秒秒都在觀照心的安住,這是意志力的持之以恆。

誠如楊平猷日記說的,他想出版《佛陀的呼吸法》,與他以往結集流通及舉辦雕塑素描藝術展是一樣的想法,只是想與人分享。「希望藉這樣的活動能招徠同好善知識指點,也讓後來的道友不覺得孤單,彼此認識,大家攜手共進共享。」

修行的功力是長期累積的。楊平猷早期隨母親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直到1995年,一方面修安般念,一方面接工程。有一次遇到業主不斷地更改設計,原估價已不敷支用,再加上工作環境的考驗──屋頂上塑布的燒烤,熾熱煎逼,在在超越生理心理的極限。在如此惡劣因緣條件中,他親自驗證到佛法的珍貴:正見,真正的看見;正信,親自起信!他說:「從初禪入二禪,也用力速行,速行後也可能轉起未到地定,或稱近行定或進入初禪安止定,也可能墮入有分。」他的感想是「禪修是無常法,出現什麼狀況都沒關係。每一種經驗都很可貴,即使很糟糕的經驗也很可貴。」

那次的工程他是賠了錢,但他說他賺到了「法」,正信、正解。他體驗了《普門品》中的「黑風」──看著呼吸,了知正念、省察身心安穩的狀況,如此清明朗徹!雖然之前也修學「如意輪觀世音菩薩」持咒禪修,但他相信,一切是「功不唐捐」。是的,一切的修學,都要感謝一路以來的持之以恆;每個階段都是累積下一階段修學的基礎。學不可以已!

對於楊平猷的體會,我很想補充一點,禪定與戒律是共世間法。俗語常說,「失敗是人生的不幸,也是大幸。」「在一方心地立定腳跟,可以掌握全局。」

何況局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

「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端看各人的菩提發心。因此,十方法界中,有聖有凡,有苦有樂,無論處在哪裡,都要提升自己,修行佛道!

「欲知上山路,需問過來人。」楊平猷的日記,可以提供修學參考。禪修容易走入歧途,入禪、出禪,乃至在未到地定(或近分定)、有分心等境況都容易迷惑不前。禪的實修與禪的研究不同,是如實地去透視存在的實相,而實相的參透也就在無明、執著、愛欲之中去觀察。它是流轉生滅,也是相互糾纏。這張緣起的大網,撲天蓋地,連環相續,不斷地流轉,生生死死,生而後死,死而後生。能看清網絡、掀開一角的人,就是人間的珍寶了。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有人說:「工作已經夠忙的了,怎麼還有時間專心去打坐?」表面看起來,打坐參禪是不忙、有

很多時間的人的事。其實不然,楊平猷的日記給我們捎來不同的訊息。

《佛陀的呼吸法》,作者是楊平猷,也可以是每一個人,每一個忙碌於生計,又願意從忙碌中參透一絲禪味的人。我們祝福楊

平猷以及所有樂於分享的人,能夠串起更多人們對禪味的追尋!

 

【作者序】

1997年,放棄藝術家的身分而移民美國。當時,皈依了台南東密悟光法師之後,只帶了少數生活裝備,和一本「如意輪觀世因菩薩」的晨修課誦本,決定以持咒禪修取代藝術,開始了美國的打工生活。

一年的精進後,卻生起佛陀也是每天這樣持咒修習方式的問號,隨即開始追尋、研究佛傳。同時,又遇到常明法師;因緣聚會,親近了印海長老;更在顯如法師、張慈田(明法比丘)及張大卿老師的引導下,改變了修習軌道。從《佛陀的啟示》、《佛法慨論》開始,讀經論學呼吸,並聚會共修,成立「新雨佛學社」。但,我對修習東密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的本心,至今從沒忘懷。

而後,又因緣變遷,成員離散各立山頭。我在張老師座下蠻長一段時日,也繼續與顯如法師及張慈田(明法比丘)保持聯絡請益;又從清嚴寺常明法師處,得到《清淨道論》一書。後即以《清淨道論》為藍本,研讀與修習。有了一些基礎後,也開始到處禪修參訪。

參訪的所有名山,大都以呼吸法下手,比照《清淨道論》中所定義的「安般念修習法」,著力點都略有不同。但,我確信:所有諸山法門,都可以開啟佛智。個人從精進中,也獲得名色分別智,及更高的智慧層次。我也確信,「安般念修習法」才是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

本書所介紹的呼吸法,是依據《清淨道論》所理解,及多年修習體驗;也經明法比丘與張大卿老師的肯定,反覆整理的讀書心得報告。

本書分三個部分:

一、法

即概介「安般念的修習法」,解讀《清淨道論》「安般念」所介紹佛陀的呼吸法。藉由闡述原典經論中佛陀的教導,到個人依法修學的體驗,結合理論與實證的解讀說明。

二、法談

將個人過去曾發表在不同刊物,論述安般念等相關的文章,選出幾篇與呼吸相關的文章,提供有心修學安般者參考,以補充法理的不足。

三、法行

為安般念修學範例。「木匠的日記」,是個人木匠生活中,學習呼吸過程的片段記載。日記是個人學習過程中,反觀修正的依據,並以此來說明任何人都可以,從「佛陀的呼吸法」中得到利益。有故事,也有法味,希望可以得到道友的指正與鼓勵。

《清淨道論》是南傳上座部千百年來,最被重視的典籍之一。是覺音尊者之著作,葉均居士所翻譯。「安般念」是尊者所列舉「四十種業處」修習法之一,為南北傳佛教各宗門派所採用的禪修重要法門。

《清淨道論》一書,提供我改變自己生命品質,肯定心性的依據。聽說覺音尊者的巴利原文繁瑣難懂,英文版及中文翻譯文句選用,幾乎直譯言文,也甚為生澀。因此,我採用自己對葉均譯本的解讀,寫了一本「清淨道論讀書心得報告」。邊讀邊實驗修學,但因內容繁雜,文意理解不易,報告至今未能完成。

安般念修習法,為《清淨道論》中的一小部分,是個人所熟悉,也是南北傳佛教普遍被採用。本人只是湊上一腳,奉上一點心意而已。

2005年至2008年間,親近法鼓山期間,我幾乎看遍了聖嚴法師的著作。內容幾乎涵蓋了禪宗的技法理論、歷史、公案。法師獨特的名相與表達方式,令我折服。其中,他登五台山的故事,更是印象深刻。

書上說,當時,法師已年高體弱,五台山千餘台階,梯陡而窄,只容一人,侍者不能扶持,不建議他登山。他說:「我登一千階有困難,但我每次只登一階,一階沒問題。」於是,一千個一階,就這樣一階一階的完成了。

學呼吸的人,不能管一天多少個呼吸,一次只能管一個呼吸。管住一個呼吸的過程,就是管住當下,並體驗當下,而佛法就在當下。學佛不必為什麼,只學精進,體驗當下。當下就是一切。

當下的世界,是一度空間的世界。一度空間是世間的最妙單位,只存在剎那之間。剎那與當下,不可計量,難以形容描述;只能感覺,只能體驗,是一個不可說的狀態。

佛教徒所說的無常、空性、無我,都在一度空間的當下體證。「佛陀呼吸法」是證得當下最佳的管道。詳見第一篇第八節修習心得「刹那與一度空間」。

以每一小片段時刻為記載單位,來書寫片段體驗,是我個人日記的方式。這些日記,成為自我反觀與自我策勵的依據。寫日記與八作意的進程「返」作意相吻合,也留下勇渡沙漠的痕跡。

《經集》中,有一篇〈犀牛角經〉,描述著行者帶著戒行,像犀牛頂著犀牛角獨自在森林裡遊蕩。觀照呼吸的行者,也像犀牛

一樣,以十隨念的行囊,頂著呼吸的明觸點到處遊蕩。獨自遊蕩中,有喜悅安樂。分享

的美感,片段的訴求,成為「如意輪」行者的希望。

《佛陀的呼吸法》的結集與流通,及舉辦雕塑與素描藝術展覽,是因為分享的念頭而產生。希望藉這樣的活動,能招徠同好善

知識指點,也讓後來的道友不覺孤單。

希望這一份《佛陀的呼吸法》,能讓我認識更多的朋友,大家攜手共進共享。

楊平猷 Tomi

2016210日 寫於哈崗小禪房

 

【目錄】(放標題,不放頁數)

序言 /釋悟因

自序

 

第一篇 法──安般念的修習法

前言

一、安般念的聖典文句解釋

二、讀解「安般念出入息修習法」

三、八作意的修習法

四、出入息念十六勝行

五、修習安般念的功德

六、佛陀的呼吸:安般念修習經驗談

 

第二篇 法談──佛陀的呼吸法雜談

一、安般念修習的行道重點

二、享受呼吸的美感是人生最奇妙的休閒活動

三、基礎禪法修學:從大熊湖經驗解讀法鼓山的禪法

四、師習安般:仁俊長老開示偈頌解讀

五、也談「七不衰法」

 

第三篇 法行──木匠的日記,安般念的修習軌跡

一、雪霸鮭魚現 武陵桃花開

二、也是結夏安居

 

附錄

一、楊平猷心中的兩件事──佛法與雕塑

二、從三界四食的角度來欣賞先師楊英風教授

三、媽媽的故事

四、感謝

五、佛陀的呼吸法 圖像與說明

六、合十

 

【內容試讀】(純文字,約6000字內)

一、安般念的聖典文句解釋

 

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習與多作時,實為寂靜,殊勝,純粹,與樂住。對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

然而諸比丘,云何修習安般念三摩地,云何多作,實為寂靜,殊勝,不雜,與樂住。及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

諸比丘,茲有比丘,去阿練若,或去樹下,或去空閑處,結跏跌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

 

1 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或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

2 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或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

3 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學。

4 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學。

5 覺知喜,我出息;及覺知喜,我入息。彼如是學。

6 覺知樂,我出息;及覺知樂,我入息。彼如是學。

7 覺知心行我出息;及覺知心行我入息。彼如是學。

8 覺知安息心行我出息;覺知安息心行我入息。彼如是學。

9 覺知心,我出息;覺知心,我入息。彼如是學。

10 令心喜悅我出息;令心喜悅我入息。彼如是學。

11 令心等持我出息;令心等持我入息。彼如是學。

12 令心解脫我出息;令心解脫我入息。彼如是學。

13 觀無常,我出息;觀無常,我入息。彼如是學。

14 觀離欲,我出息;觀離欲,我入息。彼如是學。

15 觀滅,我出息,及觀滅,我入息。彼如是學。

16 觀捨遺,我出息;及觀捨遺,我入息。彼如是學。

如是,有十六事而顯示安般念業處。

 

以上是聖典(指阿含經等)所載的文句,是釋尊讚嘆安般念的殊勝,並解釋如何修習這寂靜、殊勝、不雜與樂住的安般三摩地。

下面是依《清淨道論》,對聖典文句解讀的逐句解釋:

 

云何多作、云何修習

為什麼要、為什麼能,如何多作、如何修習,是釋尊以回答問題的方式,來

切入經文重點。

 

安般念三摩地

是以專注於呼吸為念的修習法,叫出入息念三摩地定境修習法(ānāpānasati)

 

多作

數數而作,連續不斷的練習。

書上云何修習、云何多作,說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安般念三摩地、為什麼要不斷的練習,要如何不斷的練習。

 

寂靜殊勝

出入息念的修習中,以所緣呼吸本身的寂靜性,到通達禪支的寂靜性,到最後結果的寂滅性,都是寂靜殊勝。

 

純粹與樂住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以呼吸為唯一的所緣,不必參雜或改換其他專注的對象,即能得到近行定、安止定,更達四禪。而且,在修習時,很快可以體會到喜樂。修習的過程中,定相純粹,也不會有不良的副作用或後遺症;安止定生起之後,身心安樂寂靜相得以常住。以觀慧的角度來看,修習的人,只要以呼吸為所緣,透過數數作意觀察呼吸,即可發展出直覺的觀察能力,最後達到消除漏業的究竟涅槃智。

 

惡不善法,即能消滅

無明所生的一切法為不善法。禪定中的惡法不善法,指五蓋而言,尤以昏沉、掉舉為最常見。惡不善法等五蓋,當五禪支生起時,即自然消失消滅。

 

去阿練若……或空閑處

修習出入息念最適當的場所,是遠離村落的修行所──阿練若(蘭若)或空曠樹下無人干擾的地方。

書上解釋說,好像要調伏一隻不懂事的邪惡調皮的小牛。先立了一支木樁和一條繩子,把牛綁在木樁上。開始,小牛不習慣這種反習性的方式,雖有種種掙扎,但無法逃遁,最後就乖乖地纏在柱樁邊安靜下來。

同樣的,初學呼吸法的行者,想調伏自己無明難訓,包含五蓋的邪惡心,應離開人多的地方,進入空屋阿練若,或樹下,或空閑處,以呼吸的氣息出入,為心念專注安息的住所,以念的繩子來繫綁他的心。剛開始時,他的心也掙扎於這和以前不同習慣的所緣,但他不能切斷念的繩而逃遁。終於,只在近行定或安止定的所緣出入息念中,或坐或臥的安住。

修習出入息念要遠離村落,是因為村落裡,男女車馬吵雜刺耳,不利於初學安般念的禪定修習者。阿練若(蘭若),指遠離村落的修行小木屋。以遠離雜吵聲刺等干擾。詳細可以參考《清淨道論》頭陀支第二品。現代人口多,只要能遠離吵雜就不錯了。某些僧團是以彼此間大聲呼叫能聽到,為了安全、方便照應為原則。

 

跏趺

是盤腿而坐。這種坐法能令身體手腳不會亂動,於禪坐中,可以自我約束或其他作用。有單盤、雙盤或散盤等坐法。萬一雙腳的機能有缺陷,不能盤腿,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正直其身

上半身端正而坐,身正則心正念正。通常採三分坐,著力在尾椎端,臀部墊高約三吋,上身容易挺直端正。如是,久坐腰部不會受傷,也養成禪修者的端莊威儀。

 

置念面前

置念於業處的前面。置是放置,念是心念,前面是出離的意思。置念面前,是遍持出離而念。從文意上看,有出離一切雜想不正念,而把念頭專心注意在氣息出入上,也就是以正念取代妄念。

另外,我們也可以解釋,面前就是臉的前面,也就是鼻子的附近。出入息念在實際的運作上,是以呼吸為念,來掌握出入息的一切。出入息的主要感知實體,是呼吸器官、鼻子、胸肺等,與息的內容空氣。空氣本身是無法被掌握、被感覺的東西,只有在空氣進出,撞擊磨擦呼吸器官時,息才能清楚的被覺知到。

通常鼻腔或人中附近,可以是最容易覺知空氣進出,且最容易掌握的部位。把注意力放在鼻腔人中的附近,是一般採用的方式。

第三種說法是,把出入息的念,放在出入息的動作面前。意思是先作意念,先有念頭,再有動作;先有要呼吸的念,再有呼吸的實際。這種修習法廣被南傳法師在四念住的修習法中所採用,馬哈希西亞多最具代表。

這三種方法都能讓我們專注,學習時不妨都試試,都能得到很好的不同效果。但有指導老師的人,應以老師的意見為準。

從各種業處的修習法中,我們可以理出一個概念,定的修習,首在六根回到基本面,尤其意根的中性安住。對境界的中性看待,就是等持,是開發智慧的基礎。取用業處的主要作用,是在心念的專注;同時,遠離五蓋,遠離對境界的抓取。

因此,置念面前,不論我們以上文字上怎麼解釋,總合起來,就是令出入息的覺受清楚明朗,成為念行者最有力的業處。

 

彼念出息,或念入息

彼是指修習的行者,把心念放在呼氣上或吸氣上。

本段意旨修習出入息念時,要遠離吵雜,盤腿正身而坐,發出離心,遠離既有的塵務雜想,把注意力放在面前鼻子與人中附近,用心觀察呼吸的出息或入息,讓出入息的念頭及感覺,專心而清楚的顯現在心頭上。

鼻觸點在安般念的修習中,是覺知的重點;只是覺知息的出入,不應去覺知出入息遊走的路線。

 

 

二、讀解「安般念出入息修習法」

 

安般念,又名出入息念或呼吸觀。這種修習法,在古代是佛教所特有,與外

道不共的修息法。

聽說當年,佛陀在菩提樹下的某一個夜晚,回憶起自己少年時代的某一次春耕時,在樹下休息,運用出入息念偶然進入初禪的經驗。菩提樹下,他再一次如法演練,當夜進入安止定,似相生起的剎那,明星現起,成為千百年來,人類歷史上最美的故事。(下圖「星夜的故事」)

出入息念的修習法,就被佛創現出來。因此,我們稱為「佛陀的呼吸法」。

明星現起,是因為出入息念修習中,似相生起的剎那,常常會發生的光明現象。(但並非必然,不可執取這種想法。即使生起也應作無常想,無我想。然,帕奧禪師以此為智慧之光。)

出入息安般念,是一種止觀雙運、定慧等持的修習法。是定的業處(專注對象),也可以是慧的業處。

安般念以了知長呼吸、短呼吸為關注,以達到安止的作用,是定的業處。當然也可以依此呼吸的粗細而證得更深的禪階深定。安般念修習中,一直學習了知呼吸的運作,了知生起的喜樂,了知心行的安止。這種學習呼吸,又成為修觀與念住的課程。

安般念的修習法,自古經論中,分成兩套修習運作方式:其一,為「安般念八作意」;其二,為「安般念十六勝行」。學習時,兩者相輔相成,數數多作,了知與如是學。

了知與如是學,就是以自己的覺知經驗,揣摩與策勵,數數多作多練習。

剛入座時,身心浮躁,呼吸粗糙。先以八作意中的數息法(下文「三 八作意的修習法」有詳細說明),調身調息後,呼吸才轉細而安穩;再又因為精進,可達呼吸更細與更安止的近行定;其後,又體察了近行定呼吸的細,發現此時還有從粗呼吸,更進一層細呼吸,與令心更安穩的空間,而作意進入細呼吸。因作意與精進,成立了初禪。當身心轉成初禪安止定細呼吸之後,又了知此時初禪的呼吸還是粗糙,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更細空間;如是更作意與精進,而進入更細呼吸,而成就呼吸更細的二禪。然後又感知二禪呼吸還是粗,還是可以更細膩;又再作意與精進,進入三禪的細呼吸;乃至於四禪的沒有呼吸。

這一段,是《清淨道論》上,以「長部」及「雜部」論師所說。相信這是階段分辨,方便理解的說法。實質運作上,安般念修習時的無間斷的根本作意,是自然會以放鬆與輕持為念的拿捏,不斷向細呼吸挺進。無階段性的,直到看不到呼吸底定的寂止。我們可以不必關心禪支與禪階問題,只關心正念與正精進,數數專注於呼吸而成就正定。長部應指長阿含,雜部為雜阿含。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當我們安止後,以呼吸為所緣,來覺知呼吸長短,覺知安止的狀況與身心的變化的覺受。呼吸成為觀慧與念住的工具,呼吸成為慧的業處。強念與強慧自然運作中,呼吸還是不可或缺的動力。

修習時,還是以呼吸的長短入手,讓專注的力道穩固自在,讓禪支現起。有了禪支與了別能力,長息短息自然清楚。可以自然有觀慧的課題。知息出、知息入、知長息、知短息、知喜、知樂、知心、知策力、知無常、知捨離、知滅等,十六勝行慧的運作就這樣進行。

十六勝行,就是十六種殊勝的步驟。依身、受、心、法四種「念住」的課題來運作與觀察。每一課題又分四個步驟,成四組四法。第一組四法為身念住,從呼吸(身)長短開始,調解呼吸的安穩。第二組四法,以受念為了別的重點;禪支生起喜樂清楚,以喜樂的了別與策勵對象。第三組四法,以心念為所緣,了別心的粗細,並安撫心,令想蘊寂止。第四組四法,以法念為所緣。了知無常因緣法,並進入涅槃解脫法。

如是各分四個次第,共十六個步驟。修習時,由淺入深,逐步修習而成就。

這四組四法也就是四念住修習法,是佛所說的一乘道修習法。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作息中,得以精進練習。

修習安般念十六勝行時,「覺知」為前導的運作,熟習安般念,成就了正定,同時也確立了七覺知。

修習佛陀的呼吸法,熟研十六勝行之前,需要熟習八作意修習法。八作意的前四個作意,也就是十六勝行的第一組四法。八作意中的數息法,可以說是出入息念修習的入手處。經過數息法這個竅門,再熟習了隨息法與掌握觸點,才有覺知的力道,知息長、知息短、知息全身、安息身行,是十六勝行的第一組四法。

如是安般念十六勝行即能順利。

 

 

以上內容節錄自《佛陀的呼吸法》楊平猷◎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4421.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