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專訪

【藝術家專訪】陳文石 向主流挺進


您見過這樣一面勳章嗎?這是我在陳文石工作室裏所看到的< 海華榮譽金質獎章> 由台灣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為表揚海外台僑有特殊貢獻者所頒發的最高金質榮譽。再看一看手上這一本二零零八年,他任職台灣會館董事長及文化節召集人時,所留下的簡潔而清楚的圖文紀錄< 二零零八年,洛杉磯台灣文化節活動紀念册> ,同時憶想當年,我也曾帶領著洋女婿共襄盛舉,所看到的那種令同胞震撼的壯觀場面。依洛杉磯消防局的統計,兩天下來達十萬多人次,可謂盛況空前,是台灣同胞在洛城活動場面最大的一次。也聆聽當時他如何企劃,如何籌募經費,如何聯繫與協調社團與文化團體,如何尋找人潮場地,如何放下藍綠牆內對壘思維........(詳閱)



【藝術家專訪】洪逸凡的壓克力世界
成畫面安穩平和而變化的神秘氣氛.欣賞了他那超越顏料堆積而展現了整體意境的美感,也品嘗了畫家與我之間的心性交融.這時他出現了,是作者洪逸凡與我的第一次.我們交換了意見,我們討論了創作觀念.其後的
子我們相約看畫展;應邀收藏家聚會;互訪工作室.樣變成好朋友,我們相互激勵共勉;相互挑剔或建議正;一起參訪參展。
最近的某一天,忽然我想到,這樣一位難能可貴的人,也該介紹給我們的鄉親朋友吧。
洪逸凡本名洪志銘(Gary Hong),台灣苗栗人,
一九五三年生。十歲,通霄國小三年級時,
全校舉行野外寫生比賽,他不被老師指定為班上人選,但獲准自行報名參加,卻榮得全校第二名。父親為公務員,在子女幼年的養成教育時.........(詳閱)


【藝術家專訪】林保山畫室
去年二零一零年底,聽說林保山先生要搬遷到北加州去與兒媳共住。內心一閃,一位認識不久的畫家好友,即將遠行離去了,一股不捨的心動,似遠又近的搖晃著,也感念他兒媳(有孝)供俸老爸的難能可貴。
說起初識林兄是在前兩年,第一次台美藝術協會繪畫比賽的評審場上,初感他的關懷,其後個人應邀加入為該會會員,從每次開會或展覽時,對他的作品特殊表現方法與領導團隊的風範,才逐漸明朗認識,只是少有機會......... (詳閱)


翻看手上這一疊裝夾完整的素描,
直覺只是一本藝術門外的醫師,用繪畫的手法紀錄了一頁頁手術病房的故事而已,有點像中學時代生物老師讓我們畫細胞;畫橘子;草履蟲那種畫.不是什麼藝術。但其中也有幾張生動完整的作品,讓我聯想到我的老師──[礦坑畫家]洪瑞霖。....... (詳閱)




認識侯飛月是在南加州國立台藝大校友會的中秋節脕會中,知道她才從日本回來美國後,我把口袋中的一顆芭樂給她,我們聊得似乎很可以,不知不覺中,她勾著我的手臂聊著,讓我倍感親切。後來,我們成了好友,無所不說之後,我才知道,還好那天我泰然自處,沒有失態,沒有一點誤會,這就是她,隨和親切而清淡。......... (詳閱)



讀著畫家的心,也了知自心的感受與抉擇。善哉,妙哉。盧月鉛,一九四七年生於彰化田中。一九六七年入學於國立藝專美工科。
因為同班同學許禮憲---現在台灣名雕塑家,我們相識。我畢業後,各自奔走。
直到收到畫冊,才知道她的繪畫風貌。這本畫冊所看到的,正是我所認識的她。  ......... (詳閱)

當年藝術家需依賴副業而活,林老師曾任新生報旅行社文化组、及東方出版社
畫插畫、東方少年編輯委員,這些工刊物在我童年時印象深刻。
也因為展覽屢屢得獎,履履上報,他成為當年的藝文達人。為王永慶所注意。 
 ......... (詳閱)





她在藝專美工科時的風貌是什麼,從設計圖怎會變成,她的繪畫與生命淵源與轉折是什麼等等這些問號,一直環繞著我。 
欣賞與評鑑畫家的系列畫作,需要了解他的生活背景,生命歷練,師承關係,
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變遷轉折的因緣要素。 
......... (詳閱)



1963年,我就讀台北師範藝術科三年級。這一年大概是楊老師出國深造,即楊老師的(羅馬時代)之前。他在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台灣前所未有的雕塑個展。展覽中除了「哲人」、「李石樵老師的頭像」(圖2)……等還有很多件感人的製作。最令我感動的是「呦呦鹿鳴」一件。不論命題、含義與造型,在當時都是我心中的絕事。後來這件作品跟著楊老師抵達梵帝崗。走進教庭皇室。每每憶及此作仍追念不已,豈止三月不知肉味!也因此決定了我被雕塑所綑綁的一生。
......... (詳閱)






【藝術家專訪】劉宇石的繪畫世界
劉宇石的畫作思想,也不能以傳統的方式來衡量。她通常以當時的印象重心為主體,放大
內心份量為畫面的重點。忽略繁文細節,而不以現實視覺來考量。甚至顛倒事實。沒有理性安排,只有情緒發洩,創意自成一套。畫面似有章法,卻又雜然無序。但說它無有章法,卻又牽絲有意。我們不能以嚴肅的心態來衡量,因為她從來沒那麼苛求嚴肅,她說那樣很做做。她以純真的心意來繪畫,我們只能以如看兒童畫的心態來看待,以她的角度來欣賞。......... (詳閱)



鄒森1988年移民來美後,這些收藏,一直沉睡在倉庫。自決定展出起,歷經兩年的準備,整理、裝框、裱褙。是日首次在僑二展覽廳露臉。本來收藏約有五百多張,移居美國時,只能帶出三百多。展出時,限於場地,上下兩排,擠在一起,只能展出一百多張。他說,這些海報,是公共的財產,我只是收集,代為保管,歡迎大家享。......... (詳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