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猷 報告 20250406
緣起
台灣四面環海,海豚與海民之間互動的故事,時有所聞。
1980年代之前,台灣人稱[海豚],為[海豬]。捕撈後,
這隻老海豚,被暱稱為[阿通伯],被人們所愛戴,最後獲救,
其後,阿通伯也視台灣[人類]為親友;視台灣西海岸,
人們,都重視[阿通伯的故事],
2025台中市當代文化藝術邀請展
8/17-9/3 大墩文化中心(英才路600號)展出
楊平猷作品主題: 阿通伯回來了
旅美藝術家 楊平猷由胞弟楊介猷代表領獎
【楊平猷】1943年生於台中縣清水鎮。台北師範藝術科,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雕塑組畢業。根據命算家的說法,他命帶文昌與華蓋,不僧則道。生來資質聰明有藝文天才,註定與佛道及藝術脫離不了關係。求學時,曾依傳統禮俗成為楊英風入室學徒,擔任雕塑事務所助手前後超過十年。☆1979年移民美國,現在仍持續藝術創作與佛學禪修,並參與台灣人社團服務,活躍於洛杉磯☆
楊平猷 報告 20250406
緣起
台灣四面環海,海豚與海民之間互動的故事,時有所聞。
1980年代之前,台灣人稱[海豚],為[海豬]。捕撈後,
這隻老海豚,被暱稱為[阿通伯],被人們所愛戴,最後獲救,
其後,阿通伯也視台灣[人類]為親友;視台灣西海岸,
人們,都重視[阿通伯的故事],
2025台中市當代文化藝術邀請展
8/17-9/3 大墩文化中心(英才路600號)展出
楊平猷作品主題: 阿通伯回來了
旅美藝術家 楊平猷由胞弟楊介猷代表領獎
學習大象走路
把觸點安住在呼吸上
把呼吸平穩在走路上
以呼吸為食 以正知為念
輕輕的提 鬆鬆的放
以無所求的心走路
以慈悲的心 走路
大象走路 大地的心柔軟
Tomi走路 世間的心 柔軟
1999年 台南十日禪修中
白象在印度,是最高的神聖象徵。
傳說:
佛陀希達多,出生的前一晚上,母親夢見一隻白象,從天而降,進入她的身體。 因此,佛教徒總是把佛陀看成白象的化身。白象就是佛陀。
2000年,在一次[十日禪]禪修的經行學習中,我把走路禪,模擬成學習大象走路的心意,意思是學習佛陀走路,也成為日後走路的作意。
大象身軀龐大,四肢要承載重達數噸的身體,走路時卻可以四平八穩,而且體態優雅。在經行走路禪修習中 正念正知,也令我對學習大象的作意效果,驚奇;讚嘆;繼續模仿。
所以,日記上有[學習大象走路]的記載。
20250319於哈崗小禪房
禪修的歷程,其實:只是一個學習放下,[自我身心摭取]的過程。並於放下的當下中,培育: 一 [放鬆]的生活習慣Relaxing; 二 堅定的[專注]能力Attention;與,三 對當下生起的一切的[了知]Understanding。
安般念呼吸觀行者,於樹下或阿練若,行[安般念三摩地 或四念住],
正直其身 作意面前
呼吸長時 知呼吸長
呼吸短時 知呼吸短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全身 覺知心行安止
覺知明觸 覺知遠離
覺知存在 覺知虛無
於
色 受 想 行 識 皆能如實知。
首先 了知
名色相依 而 不相在
了知色法 地水火風在前先現起
了知名法 受想行識隨後再滅去
了知一切因緣有 了知一切因緣滅空
了知現象如電一閃起 了知覺受逝去急如微風過
了知一切向於捨 了知獲得一時心解脫
[正直其身]
楊惠男,是:我的小學同班同學,五年級時,坐在我旁邊,也很會畫圖,我們很要好。我讀台北師範學校時,才失去聯絡。
1978年,他忽然來找我。他變成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我變成雕塑家。他介紹我很多關於佛教的書籍,他是[菓子師廣欽老和尚]的弟子,修[念佛法門],發表了一些文章。有一天,他告訴我一個故事。
在一次,[念佛七日禪]中的第七日,他看到[阿彌陀佛]蒞臨,站在他前面。 有[希爾頓大飯店],約五六層樓那麼高。
這就是,如[阿彌陀經]所說的[阿彌陀佛]現前來迎,的意思。我問。[你怎麼知道來迎的是阿彌陀佛]?他說:[跟圖片一模一樣]。當時,我很敬佩,也很羨慕這樣的精進與一心不亂,所獲得的成果。
我後來讀[清淨道論],從四十種業處,[六念]中[佛隨念]的功德時,我理解到:[近分定]所呈現的可能,我的想像與解讀:他看到的是,圖片記憶的變現,是畫家的想像,不是真的阿彌陀佛。
清淨道論解析的[佛隨念],依禪定原理,只能在[近分定]中 內心深層所變現,是欲界的相。佛隨念的禪相,依論書上的定義,叫[取相],取業處圖相的相,成[近分定]的相,所以楊惠男看到的相,是經本圖像的印象,不是真的有一位阿彌陀佛到來。
[悟一法師],是早期佛教界的名師高僧。有一次,[悟一長老]雲遊到訪洛杉磯,駐錫在[雪峰精舍]。 當時,悟一法師帶著兩位徒孫侍從。這兩位很精進,每天總對著[阿彌陀佛像],持誦[阿彌陀佛]名號。剛好我在[雪峰精舍],有裝修工作,每天看著他們的精進。我很讚嘆。我祝福他們,阿彌陀佛真能現前。
依[覺音尊者]在[清淨道論]的分類說法,他們對著經書圖片精進,也將可能從圖片記憶獲得[取相],並現起到[圖像記憶]的[相]。這樣的認知,與真佛的現前,是兩碼子的不同。許多行者在[解讀]上,應:自我釐清方好。
禪修中 佛魔或許一體兩面,當未能分辨現起的[正知],臨終不能自主,而誤入歧途就慘了。所以我們要熟習[七菩提分],[八功德水],俱足七覺支八正道,是行者往生善趣的善根福德因緣。
[阿彌陀經]中,我們讀到:或有一人,持:[佛隨念]禪修,四時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綿密相續,一心不亂,可以獲得阿彌陀佛迎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境界。
在此世界中人,人人精進不斷,演繹[正法],萬物皆住法界,演繹說法與行正律;行者修習正覺,努力於修學正智,以獲得七菩提分(七覺支);行八功德水,證(八正道)。
一般禪修者,在初禪之前的[近分定]階段,就有可能生起:如[阿彌陀經]所說境界,沐浴法雨,一切皆在說法:孔雀鸚鵡;樓閣亭台,皆在說法。
[安般念]行者,在呼吸觀的修習中 在初禪之前的[未到地定],也常常可以經驗[法]的境界。
在法的國度裏,一切是美,是善,是真,是律的世界。或見草木成行,鸚鵡孔雀說法。當下體驗七覺支(七菩提分);演化八正道(八功德水)。
請問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年份?
這件作品有許多意涵可以解讀。"圓滿"二字可能僅是一個化約的結點。
因爲,我不存在有:再成爲藝術家的想法,所以不會再意作品計錄的意義。
當時我做了三個,一個被經文處收藏,一個留在身邊到處展覽,另一個,為了站立的穩定性,又再修改了一下,成爲現在的樣子。
小的,又是一個缩小的嚐試。
心,與技術的穩固關係,
我對考貝自己的作品,我並沒有忌諱的關念,我只有內心美、善、真的煲熨的自我存在。
我不在呼學術界的定義。
「元滿」,是最近的自己的感覺,的命名。
一個幾呼「無懈可擊」的觀點?
現代藝術講究的是「創作」。
我不以為自己是「現代藝術家」,我只在意,我能夠對自己忠誠。
我在意:我對自己的表達。在內心的意向、取角、技術,得到元滿。
「蘋果一號」,是,一個拍扁的蘋果、一個拉長的蘋果、一個上頭下陷的圓球,這種缺陷的圓形的總和中,取得調合成爲「美」,而得「元滿」,
這種內心的元滿,的分享,我們之間能獲得相應,也獲得滿足。
楊平猷
文/姚克洪
知道楊平猷的名字是在1979年,我在台北天母陶藝工作室前身,李亮一的陶珠工坊裡看到一尊以雕塑黑黏土塑成的半身胸像。質感,量感和線條令我印象深刻。李亮一老師說那是楊平猷做的。這時候的楊平猷已經離開台灣,遷居美國加州洛杉磯。另一個印象是在藝術家雜誌看到一篇楊平猷關於台灣民俗藝術廟宇,某種鳳凰意象器物的介紹解析。我對民俗藝術不感興趣,就並進一步了解。
1985年底,我赴美,輾轉於1986年到加州,才真正見到楊平猷本人。這時的他絕口不談藝術。除了他從事的房屋裝修工作之外,就是修佛打坐。他修的是以阿含經為核心的原始佛教。透過李亮一老師的介紹彼此很快熟識。也加入他的房屋裝修工作團隊,每天跟著另一個台灣來的,和人數不定的墨西哥打工仔混在一起。我除了在一所社區大學拿二個學分,把時間都放在打工上。每天跟著楊平猷的工程在洛杉磯區到處工作。從油漆,拉水管,穿電線,挖馬桶接糞管,到參與建築整棟新房子…。這時我也因他而接觸原始佛法。加入了加州新雨佛學社(新雨社)。
新雨社由張大卿和張慈田創社。經常參與的成員有白偉瑋、蔡茜茜、楊平猷、湯維萍、葉盛沖、王麗珠、謝錦滿、林良彬、吳建賢、姚克洪、顯如法師等20餘人。原始佛教的單純直接,不談一堆大乘佛教令人目眩神移的名詞定義,也少談一堆神鬼神廟故事,很和我心境。
與楊平猷近身相處的那段時間,救記憶所及並沒有彼此就藝術創作的議題交換過想法。我工裝口袋裡塞著一本薄薄的「佛陀的啟示」,在休息時就拿出來看幾行。這本楊平猷捐錢助印的「佛陀的啟示」是關於四聖諦和八正道的書。他看我拿出來閱讀,就只說了一句:捐錢助印,有幾個人讀也就夠了。我也沒有理會他,只是依然不習慣他那銳利,似乎會穿透人的眼神,感覺老是看我笨的樣子。
有一天,他突然問我說願不願意跟他合夥,在加州留下來一起從事房屋修建的工作?而那時我根本沒有下一步往哪裡走的盤算,就也沒有是否留下來的想法。本來歷經死別與遺棄,接觸原始佛法之後,內心是有出家的念頭。但眼看經常出入的法印寺。來自越南,緬甸和中國的出家比丘之間竟也是人間是非紛爭不止,而我又有何能耐經得起250誡律?倒是我母親聽了,就不免勸我不如好好念書,修一個學位。這個建議逐漸發酵,讓我在一個難眠的半夜做出離開加州到美東求學的決定。楊平猷聽了,就只說有決定就好!並在我離開時付了最後一筆工資,外加給我四千美金。
我到美東找學校,後進入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研究所。與楊廷猷自此一別36年。直到2024年底在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恩師『李亮一紀念展』的開幕式,驚奇的再度見到楊平猷。彼此垂垂暮年。我緊握他的手,內心無比激動。視野載小,視力近盲的我再也感受不到他銳利穿人心思的眼神了…那個熟悉聲音的眼神是否依然?
2025年1月,楊平猷「重溫存在」個展於台中大墩文化中心開展。雖然無法以視力閱讀作品,但本欲想親臨現場感受氛圍。無奈年關近忙,家人無法陪同,只得就罷。沒想到楊平猷在近日回美前往機場前,特地提早幾個時辰,和平猷嫂來我工作室拜訪。由「安般念工作室」童信澍先生陪同,並特地帶來一批作品讓我近視觸摸…這是何等的榮幸和暖心!
平猷兄一坐下來,靜等我一一近視觸摸後,直截了斷的問我二個問題:「李仲生的自動性素描的訓練和意涵?」和「視力不再。如何依然創作?」。我就當年受教李仲生老師的過程作一描述,並以莊子「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為結語隱喻。至於問我如何創作?就以「五蘊又不只是眼識而已…」回應。
我亦就內心二疑問像平猷兄求解:當年我在李亮一老師處看到的雕塑原型是在甚麼原因之下做的?又為何沒有翻模鑄銅,完成作品?平猷兄回我說他不記得有這件事了。我又追問:為何在楊英風門下,擔任首要助手十餘年,卻突然離開移居美國?在我們相觸的那一段前後時光放棄藝術創作?平猷兄簡單的回我說:「有人在某處突然轉身離開,也沒有甚麼理由。就是離開。我會木工,會油漆。帶著妻小去加州。工作沒問題,生活沒問題。」。他的回應令我想到前述的「…我根本沒有下一步往哪裡走的盤算,就也沒有是否留下來的想法。」。
楊廷猷後來重拾藝術創作的原因。他說是修習佛法的因緣。他的創作透過對佛法的深刻理解,朝向「美、真、善」的實踐。本來,藝術創作與宗教的關係在藝術史中佔有巨大的篇幅。當代藝術中與神智學的關係也很緊密。我在此次見面前的通訊往來中,傳了一些李長俊老師關於杜象的藝術創作解析文給他過目。他看了回我說:感覺杜象的境界處於未到地定…。自從三位一體被拆解,藝術走入常民生活,生命的核心問題不在天國,佛法梵化成常樂我淨。藝術界不談「真、善、美」很久了。和神智學相關,一個人的宗教的杜象,與現代藝術如此遙遠而變得模糊。
楊平猷在人生後期返台推動透過藝術,透過原始佛法四聖諦,八正道為核心的修行,追求「美、善、真」的生命價值和安頓。他在童信澍先生等人創立的「安般念工作室」擔任顧問。協助藝術推廣和靜坐修習。
「真、善、美」或「美、善、真」示次第問題,或有先後而因人而異。三者之間是生命本然,示空義!平猷兄靜定的精神讓我深深感受著…。
------- 「」
註:
1. 「安般念工作室」為[國際僧伽會]的在家弘法師團體。以「慈悲、智慧、服務」為宗旨。
2. 「新雨」剛開始是在美國活動,在1986年3月由張大卿老師在美國洛杉磯的法印寺,舉辦二十三場原始佛法的演講,之後,我們就有一個小團體,大約有十多位,經常的聚會,隔年也就是說1987年1月,我們認為需要有一個組織來推動原始佛法…於是就開始組織化,也向美國政府正式登記這個社團,我們的英文名字叫做Society
for Buddhist Renaissance,逐字翻譯是「佛教復興社」,但是我們中文把它取名「新雨佛學社」後來再改名「新雨佛教文化中心」…。(張慈田/明法法師1991)
曼陀羅花 是,一種熱帶及亞熱帶植物。花開甚美,下垂如下墜狀。
微毒,可令人如產生迷幻如醉;如癡;如夢狀的美感。吸食,也可以蘇解氣喘。小時候,我家隔壁有一棵,隔壁阿婆每天吸食,蘇解[蝦龜]。 我媽禁止我們仿效,說會[醉倒]。
[曼荼羅花]含有一種學名「東莨菪鹼」的化學成分,對散瞳、抑制腺體分泌、興奮呼吸中樞、抑制大腦皮質有明顯的作用。通俗一點講,食用這種花會出現[幻覺]、[意識障礙]、[延緩射精]等功效。
古代中醫將它製成「蒙汗藥」,也是華佗麻沸散的主要原料,西醫則提取部分成分,製作成為「男人愛欲之藥」。(此為網路搜尋 資料)
之所以曼荼羅花備受佛教推崇,因為在原始佛教中苦行是必要的途徑,而曼荼羅花能使他們超然覺悟、幻化無窮,所以信眾將它奉為修行的追求目標,稱其為「曼荼羅仙」。(此為網路搜尋 )
(網路論調不一定屬實 應屬[大乘)經典。 原始佛教經典,這種論調,我未曾讀過,在此提出,只供參考理解。)
禪修中,[近分定]生起時,或有可能產生[統一心]。舆週遭,成為統一狀態的美感,這狀態,也能令人生起「如痴如醉」的迷幻境界。有如吸食了「曼陀羅花」,所生起的迷幻一般。產生[莊子][夢蝶],不知蝴蝶是我,或我是蝴蝶。是一個[美好浪漫]的千年[公案]。
某些經典 有「雨曼陀羅花」章句。這只是形容:
「現場令人如痴如醉」之意。這是[宗教情緒],也可以是[近分定][統一心]的境界。
不要解讀為,真的[下][曼陀羅花雨]。
[曼陀羅花]現象,我自己也有豐富的經驗。台灣也有不少道場,如此。
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道場的影片,可以[孤狗]搜尋。那是集體[雨曼陀羅花]現象。
真耶蘇教會,也是。還有很多。(台語)起銅?
有時候,大道場中有少數人發生,都很正常。
但,若只停留在[雨曼陀羅花]者,與[開智慧]無關。或反而[墮在]無明的愚痴障礙中。
除非能,正念正知,保持[無住];「明覺」;「了知」。
[無住];「明覺」與「了知」,就是[佛法]。
[無住],才能[無我]。才是「佛心」。
[琼導弦音],為符合,當年,台中中興堂演藝廳,音樂舞蹈表演場所的意義而命題。模仿敦煌壁畫而設計。其中音樂舞蹈的人物樂器之外,更以彩帶來貫穿, 整合寬廣的畫面,與韻律的優美流暢要求。
原創模型,因為尺寸小,觀感渺小,展出氣派略有不足。適逢3D列印的發明,經團隊透過掃描放大兩倍,完成新成品模型,恰當的尺度,新風貌新觀感,列印分享。
[瓊島弦音]楊平猷當時的創意與命題,主要在吻合[中興堂音樂廳]的演藝功能,而圖形內容也圍繞著歌舞範圍而創作。其中,[瓊島]指的是美麗之島,也就是台灣。[瓊],是美玉,精美之意。有瓊樓玉宇,瓊漿玉飲。瓊島之念來自Formosa 之想。當然,有異於瓊州海南島。
禪修的歷程,只是一個,學習 [建立當下存在,與放下自我身心抓取]的過程。
並於,放鬆;放下的當下中,培育專注,與了知的能力。
完俱 七菩提分,與八功德水,完成佛教徒,應有的生活方式。
安般念呼吸觀行者,於樹下,或阿練若,
行 安般念三麻地,
正直其身,作意面前,
呼吸長時,知呼吸長,
呼吸短時,知呼吸短。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全身,覺知心行安止。
覺知明觸,覺知遠離。
覺知存在,覺知虛無。
於
色 受 想 行 識 皆能如實知。
了知一切有,了知一切空。
空 不是一切都沒有
而是
對世間不可掌控的理解
如是知一切是苦 是無常 是無我的認知
了知現象剎那閃起,逝去急如撫面風。
了知 一切向於捨;
了知,一時心解脫,
了知,一切也可以,
一切心, 悲憫起 慈心作
重溫存在
藝術的發生,只是,藝術家心性顯現於外的影像。雕塑家藉由立體造型,藉著可能的質材,把某個當下的心緒,又藉某種實體的形相,以寫實或抽象的方式,如實的表達,成為心行剎那的存在。
因為剎那,因為唯一,所以是創作。因為如實,所以是真,表達的是善,呈現的是當下的美的存在。
感謝三D列印的到來,令我有機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能回憶過往的剎那,重溫早已逝去的存在,重現早已消融的美感。如是,剎那可以是永恆。
希望您, 與我同在, 與我同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