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猷示範「立禪 」
氣場的現起,就是「禪相」的現起。
【楊平猷】1943年生於台中縣清水鎮。台北師範藝術科,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雕塑組畢業。根據命算家的說法,他命帶文昌與華蓋,不僧則道。生來資質聰明有藝文天才,註定與佛道及藝術脫離不了關係。求學時,曾依傳統禮俗成為楊英風入室學徒,擔任雕塑事務所助手前後超過十年。☆1979年移民美國,現在仍持續藝術創作與佛學禪修,並參與台灣人社團服務,活躍於洛杉磯☆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佛陀的呼吸-安般念修習法
解讀:最初的「佛陀的呼吸法」
——安般念修習法,與一段呼吸觀的修學體驗。
(推薦分享連結:佛教最古老最簡單最有效的修行方法)
茲推薦分享「安那般那,成聖的終極方法」一個影片....
此片內容與本人所著「佛陀的呼吸法」可以參考互補
請大家善用!
2024.12.14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
重溫存在1.學習大象走路
學習大象走路
把觸點 安住在呼吸上
把呼吸 安住在走路上
學習大象走路
以呼吸為食 正知為念
輕輕的提 安穩的放
以無所求的心走路
以慈悲的心走路
大象走路 大地柔軟
Tomi走路 一切心 柔軟
- - - - - -
白象,在印度是神聖的象徵。
佛陀希達多,出生的前一晚,母親夢見一隻白象,從天而降,進入她的身體。 因此,佛教徒總是把佛陀看成白象的化身。白象就是佛陀。
2000年,在一次十日禪修的[經行]學習中,我把走路禪,模擬成學習大象走路的心意。
大象身軀龐大,四肢要承載重達數噸的身體,走路時卻可以四平八穩,而且體態優雅。在[正念 正知]中,也令我對學習的作意效果,驚奇;讚嘆;繼續模仿。所以,日記上有[學習大象走路]的記載。
以,這樣的學習經驗,分享好友。
希望您,也
從中,獲得[法喜]
2024/12/08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甚麼是安般念工作室
上面這個徽章,代表著[國際僧伽會],認證的[在家弘法師]。
這樣的成員必須是:秉持著[八正道]的生活方式,凡事,以:
正見、正智、正業、正語、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等,八種生活準則,來衡量生命價值觀,與行為取向。並:宣導與執行[慈悲]、[智慧],與[服務],佛教徒應有的三樣品德。
那,甚麼是[安般念]?
安般念,就是[呼吸觀]。Anapana 是佛陀當年的語言_巴利語。
以,呼吸觀為禪修方式。以佛陀的呼吸法,作為培育心智成長的工具,開啓慈悲與智慧的法門,達到服務眾生的目的。
安般念工作室,Anapana work shop 是:培育我自己,及幫助朋友,達到慈悲、智慧、服務三種美德的訓練場所。
這場所,在任何地方,禪房、客廳、工地、展廳、任何人可以到達,可以參與的的方。
歡迎所有我的朋友,都理解、參與、分享,Anapana 的工作。並,從中獲得快樂。
2024.11.29
2024年3月7日 星期四
關於明觸點
佛陀的呼吸法2024安般念0302
昨天,餘閒師兄[自在光明]的潑文中,也提有[明點]二字的[名相]。安般念的行者,對於[明點]也有不同經驗與解讀,必須釐清說明。
當行者[正直其身,作意面前]時,所謂[作意面前],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與人中]之間。
因為注意力的投射,鼻頭人中之間,會產生一種很[明顯的實體接觸感]。
這個[明顯的接觸]感。是安般念行者首先[了知]呼吸進出的工具。
安般念行者,帶著這工具,行住坐臥中,[了知呼],[了知吸]。從而[了知喜],[了知樂],
更而[了知心]。如是[了知身心]。更而[了知五蘊]。[了知五蘊皆空]。請參考[經集 犀牛角經]
這個[明顯的接觸點]是一個[實體點],我們稱之爲[明觸點]。
「明觸點」是一個工具,確是安般念執行了知的[槓桿]。
[明觸],在禪修過程上,常常是一個關鍵。在許多禪修體驗上,皆可能發生。但不一定在鼻端人中處,可能在身體的任何一個地方。
[明觸點],不是只有我說說,其他道場也強調。
一貫道,
雖不主張「修禪」,但也主張[明觸點]。
他們稱為「明點」。
「明點」的產生,必須「明師」指點。
因為「明師」,會跟據學生的需要,給每一個不同的人,給以不同的[明點]。
不同的修行方法,相同的名相文字,不同解讀。
法鼓山的禪修法,有兩大法門,
1、默照禪
2、話頭禪
為了理解[默照禪],我投入法鼓山很多年,我幾乎讀遍了聖嚴師父的很多著作,想來理解[默照禪法]。甚至在紐約[橡崗道場]短期出家。
這其間,我獨自整修一間百年老房,每天[出坡][參禪],整天工作中,同時修習[默照禪]。整天看著[色身在走路];[色身在工作]。
在最後一個聖嚴法師主持的[話頭禪][小參]後,一個[禮佛禪]的體悟上,看到禮佛的動作之外,遠方還有一個[明覺],也正式理解了[一法通,萬法通]。
法師是主張[漢傳佛教]殊勝。早期更把南傳佛教說成[小乘]。
默照禪,其實,就是[身念住]的觀念與修法。
默照法也有[明觸點],是在[全身],在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上。
這全身,我的老師張老師,給以一個名相,叫[全觸],把注意力放在全身上,也就是全身產生「明覺」,這就是[默照]。
我學習整天[行住坐臥]中,全身放鬆,覺知全身的每一個細胞。
透過全身都是[明觸點]的體驗,了知,了別,令道心現起。
如是[了知身]、[了知心]、[了知五蘊]、[了知五蘊皆空]。
因為[了知],才能獲得真正的[安住]。才能超越[妄念煩惱], 獲得[一時心解脫]。
一切都是因為[明觸點]槓桿作用,了知了默照禪就是身念住。
佛弟子,主張:聽聞佛法方得安住。故名「聲聞」。
透過[聞法]與[實踐],所獲得的了知,才是[依教奉行]。
大家,只有實踐,[依教奉行],才能超越到達。
祝福大家。
Roger分享
[聞法],獲得間接經驗,但 說食不能飽。
[實踐],獲得直接經驗,才能直了成佛。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從三界四食的角度欣賞先師楊英風教授
2000年楊英風仙逝三年紀念 國際會議
楊平猷論文發表專文
2013年楊平猷依[浩然數位美術館]資料
重新整理 存檔自家電腦
(楊平猷 文 浩然美術館)
前言
去年,1999年。回台休假、觀光。返台之初,造訪好友李亮─(陶藝教育家),閒話台灣藝壇今昔,當然也談及先師楊英風教授過往的一些事。
今年,結束了美國所有的業務以後,再次返台,隨即拜訪過雕塑界的老戰友。其中吳木星、周義雄等同門及多位友人也都談及楊老師時代的一些事。
對於自己的老師感懷讚嘆為主,而旁門友人則夾雜了評判。
依歷史評論的原則,敘述評論應以第三代的語論為準。所謂歷史自有公斷。因為第二代描述上一代,雖然擁有直 接的印象與資料,但難免夾雜時代的情緒而失公正。但我們這些楊門子弟也不能把經歷過的事實,放著不管。在這裏提筆,一方面可以做為下一代整理台灣彫塑史的 參考,另一方面,可做為自己再出發的自省資料。
在論題之前,先介紹本人在楊門內外進出及受教的大致經過,從中理解楊英風老師的生活與思想模式,也分享藝術家的內心風範。
1963年,我就讀台北師範藝術科三年級。這一年大概是楊老師出國深造…即楊老師的(羅馬時代)之前。
他在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台灣前所未有的彫塑個展。展覽中除了[哲人][李石樵老師的頭像].…等還有很多件感人 的製作。最令我感動的是[呦呦鹿鳴]一件。不論命題、含義與造型,在當時都是我心中的絕事。後來這件作品跟著楊老師抵達梵帝崗。走進教庭皇室。每每憶及此 作仍追念不己,豈止三月不知肉味!也因此決定了我被雕塑所捆綁的一生。
第二次再上楊門,已是我的藝專時代了。當時吳木星讀師大藝術系一年級,受到楊老師的影響,想轉讀建築系, 於是想推薦我去代替他在楊老師家幫忙的工作。當時我讀藝專一年級,楊老師才由羅馬回國不久,接了第一件工程─「土地改革紀念館浮彫」,是不銹鋼與紅銅板混 合的板金製作。吳木星提出推薦的意見,楊老師不置可否。吳木星只好獻計,要我假裝路過巧遇,然後就蹲下來幫忙。果然一幫就幫了陸續合計最少十年。在這十年中,經常吃睡在一起,甚至一九九四年,當他在三番市做板畫時,還幫他翻譯,並同住一個房間,直到轉往紐約SOHO的彫塑個展。這時老師年事已高,藝廊老闆不 知是尊重還是不大懂,整個會場佈置都由我指揮,最後燈光由周煉(現為美國著名燈光師)負責。
在這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中,楊老師總是工作勤奮,不分晝夜。也隨時放下品嘗美感。賞玩之後,他會講述他內心 的轉折。品嘗的是美感,講述的是理念。他從來不跟我們講製作的技巧。記得「土改板金」完工後幾天,他指著一堆又乾又硬的塑土,交待調柔,也沒告訴我巧便的處 理方法,就忙他自己的事去了。而我只憑過去在清水中學時紀有泉老師指導的方法:打碎、調水、打揉。武了好多天。等過了一年後,我才知道:只要把它泡在水 裏,不理他,幾天後隨便揉一揉就行了。您說冤枉嗎?也不見得!技術的問題,都是同學間相互指導。像翻石膏、修補、F.R.P.製作,都是葉松森教我的,再 由我傳到藝專。葉松森是老師在復興商工時帶出來的大弟子,技術高超,人又慷慨,從不暗一手。那麼老師教的是什麼?他強調入室弟子也不必教什麼,只是在生活 與工作中,感染藝術家的自覺與氣度。他希望感染的是於社會有增上效果的氣質。因此,他講理念,要我們感受他的內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這方面講求,強調彫 塑是表現自己,只有建立良好的自己,才能創造出好的彫塑。內在的本質沒調好,很可能成為粗糙虛假的藝術作家。後來(一九七○)我回清水高中清中畫室指導晚 輩時,才體會他要[傳承]的是什麼。
理念,指導著人生的走向。健康、向上、喜悅、樂群、頂天立地,是他引導我們的方向。技術很重要,但他不是 一層不變的。技術與創作形式是隨機應變的。記得做裕隆〝鴻展〞時,我在家工作室負責主題人物嚴董事長的塑像。有一天,我去工地現場,發現造形灌注泥漿後模板有崩 模現像,因而變形了。真著驚,但老師笑一笑,結果他順勢創造了另一種感覺的大作,照樣氣勢宏偉。
土改浮彫做完不久,就是我藝專的第一個暑假。他開始製作陽明山中山大樓的噴水池浮彫,在松山陶瓷廠工作。也在那時認識了老公公[毓老師],即愛新覺羅毓鈞,楊老師要我把握機會跟他學習儒家道學。
噴水池浮彫是仿商周銅器的龍形建築圖案。由中段主題做起,再向左右開展。在這同時,他又忙著梨山賓館的噴 水池設計,好幾天都留著我一人在摸索。拷貝右邊圖案的對稱體。有一天下午,他牽著師母的手,(這是我印象中唯一難能可貴的鏡頭)來到松山,很高興的看著我 的成績說:「那同款同款?」就以此作為範例跟我講了一個下午商周鐘器的精要,從銅器時代的背景、造型的要點、圖案的佈局、圖形轉折變化,線條力道的要領, 主副相輔的關係,和商周銅器的現代意義。對我來說,這是幾個月來獲益最多的一天。最後,還帶我們去中華商場吃真北平。第二天他就不來了,直到暑假末期全部 交給陶瓷廠去翻模燒窯。接著,他便要我趕去梨山。
在梨山遇到了清中校友周義雄,也認識了周煉。周煉與周義雄是藝專第一屆的學生,也是老師的徒弟中最聰明的 一位。後來,他留學美國,在美國從事燈光事業,老師在紐約SOHO個展時的燈光是他配置的;而周義雄忠厚老實,文學素養第一,不論詩詞散文都有絕品,塑造 也有傑出的表現,「南管專題」曾在歐洲揚名立萬。
梨山噴水池的工作是楊英風教授特有的MOSIC工程,是一種結合中國庭園山石和西方馬賽克的工法,此件幾 乎與花蓮機場大門同期製作。楊老師在義大利與花蓮榮民大理石工廠的余廠長結識,並成為至交,在兩人的合作下研發出來的。此作又是商周圖案的運用,以花蓮大 理石廠的邊材與溪底的大蛇紋石組成,粗糙的造材、細緻的手法,一方面配合整體圖案結構,一方面適度地展現石材爆裂的肌理與光澤,巧思堆砌而成。看楊老師在 石間水上,跳來跑去的指揮,配著賓館建築與深谷對面的遠山雲霧,有另一番氣魄與氛圍。偶爾大家歇下來,老師會為我們講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指導我們如何運用 天然素材表現內心的美感。這段時間我體會到有別於過去梵谷式的苦烈藝術狀況的另一種藝術生態,也漸感染到另一解放式的生命形式。他說藝術創作不是一種工 作,而是一種享受,放輕鬆、學習感受、讚美、歌誦,並享用天、自然與人文之中和諧的交融互動。
圖七楊英風在梨山賓館噴泉工作中
隨後兩三年跟老師做了幾件大飯店裏的噴水池,都是運用這種大型馬賽克的做法,但每一次運用的方法、石材種 類、都有不同。事實上每一次都是第一次,隨機運用才是共通點。國賓飯店小小洞天、中國大飯店的天井、亞洲大飯店都很有特殊的表顯,做亞洲大飯店時,我才領 悟到如何把一塊石頭以最恰當的方向放在最恰當的地方。局中暗示了人際組織中,相輔相成,互助無私的重要性,並把中國山水畫的境界靈活運用於石頭遊戲中。在 這件施工中,老師不知從何處請來兩位砌石師傅,利用兩隻鐵管和一支長形起子,就能把大石板輕鬆地移來移去,自由上昇下降。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 圃。」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但這件工程發生了紕漏,就是舊建築裏改建水池的漏水問題,使原先的歡樂失去光彩,以後就不在舊大樓製造水景世界。
就讀藝專時,在楊老師家是純學徒,畢業才正式成為工作室裏唯一有給職的助手。工作與學徒時沒有什麼分別,工作項目隨時空與老師在材料上的運用做轉換,而精神層面則一直補強。
我們都相信老師在事業上,一定也有不少挫折與無奈,但除了偶爾談及某大畫家與某機構主管叩他紅帽子之外,他從不告訴我們這些,只說些喜悅的見地與我們分享,我們也只能從旁觀察推測,而不能分憂。
而另一方面,楊老師也時常鼓勵我,自己在家創作,參加展覽,偶而他也介紹我小工作。見習與創作練習中,獨 立作業能力逐漸發展出來。他希望我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常以陳庭詩為例,勉勵我。當時陳庭詩是一位版畫為主彫塑為輔的作家,題材與技法獨特,品位陽剛而超 俗,為人和氣,工作認真,獨來獨往,是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家,以前是,現在依然。
直到有一天,他很慎重的告訴我:「可以了,藝術家的氣質已形成,但還須 要多加[愛心」,愛真理、愛自己、愛週遭、愛朋友。」
自此他以朋友的立場相待,共同研究台灣彫塑家的發展,籌組了[五行彫塑小集]。當時的成員有郭清治(石)、李在鈐(鋼)朱川泰(木)、陳庭詩(鐵)、邱煥堂(泥陶)、馬皓(陶)、吳兆賢(木),我們每月聚會一次,交換知識相互研究,在歷史博物館開[五行雕塑聯展]。
另外,還參與[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ISPA],時有美、日、韓、香港、新加坡、中華民國等各國成員,人數眾多,在大阪、台北、高雄、香港都有展覽。
做中國大飯店時,他開始在台北與新加坡之間兩頭跑,並在黎巴嫩設計中國式庭園,在國內的時間反而較少,這 時我自己的業務也多了起來,就辭去了給薪,再變成無給職的客串幫手。1970年代我應許禮憲父子的邀請到花蓮研究大理石彫刻,才中止助手工作。一年後再回清水自設楊平猷雕塑工作室,活動於台中中部,師生情誼不斷,偶爾也北上支援。
某天,應周義雄之邀秉燭夜談,周義雄在回憶楊老師的往事時,告訴我楊老師有一間密室,只有老師才進去,是 研究新作,不對外發表的機密地方。事實上所謂的密室,我進去過兩次。密室原是日式房舍建築的通道,介於玄關、餐廳交界的地方的迴轉空間改造而成,老師曾在 裏面畫人體素描與胴體塑造研究。林絲緞是敬業的模特兒。在當時的社會人體畫還是神秘階段。另外,老師也在裏面打坐靜思。老師是天主教徒,但塑造佛像、研究 佛的精神,也研究道家,實踐道家的修習法,認為祈禱與靜坐在某種層次有其相通之處。嚴格來說,當時的他應屬於中國道家思想融會貫穿他的天主精神與佛教精神,[天人合一]是他的中心思想一貫的看法與說詞,密室可以說是他[獨處]的地方,與[天]與[地]交通的地方。